從“雙11”到“雙12”,由網絡促銷時段形成的消費節點,以節節攀高的網購成交額,持續印證著我國消費者強大的購買力,同時刷新著快遞的業務量。據國家郵政局統計顯示,11月11日至16日,“雙11”期間共處理郵(快)件23.1億件,同比增長22.7%,預計2019年快遞業務量將達632億件。然而,當網購産業沉浸在消費盛宴時,需要注意的是,與之一起“買單”的還有環境。
近年來,每一個消費節點過後,便是快遞包裝垃圾的爆發性增加,給環境帶來沉重壓力。數據顯示,全國快遞業務量在2017年還只有400.6億件時,快遞垃圾就已達800萬噸。隨著近兩年快遞業務量的增長,快遞垃圾也跟著水漲船高。現實生活中,寫字樓、社區的垃圾箱裝滿快遞包裝,甚至周圍也堆滿快遞垃圾,許多人看到這一場景,無不感嘆資源浪費。可以説,快遞包裝的綠色化已是擺在電商、快遞業面前最緊迫的命題之一。
毋庸諱言,讓快遞包裝“綠”起來,擺在眼前的挑戰頗為艱巨。比如,商家之所以對商品“五花大綁”,是因為擔心快遞企業暴力分揀導致商品受損。如果快遞行業不能規範有序,商家很難對過度包裝説不。又如,使用可循環包裝箱、即時回收的送貨方式,會增加打包員的時間,影響配送員的效率。在計件薪酬模式下,打包員、配送員缺乏“綠色”動力。再如,推行快遞綠色化,需要更多的成本投入,不少快遞企業難以自願自覺推動,等等。治理快遞垃圾,關鍵還在於破解多元主體的利益方程。
令人欣慰的是,打破利益藩籬、系統構建綠色快遞,共識已然形成,行動正在推進。從電子商務法到快遞暫行條例,從快遞封裝用品等7個標準到《關於協同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國家郵政局積極參與健全行業生態環保法規標準體系;菜鳥聯合圓通、中通、申通、韻達等快遞公司共同發起“全國紙箱回收日”,相關物流企業面對綠色責任,選擇共同行動;在社區的回收網點,市民帶著大大小小的快遞箱排起了長隊,實踐著“家門口的綠色公益”……沒有絕對的垃圾,只有錯放的可再生資源。政府、企業、消費者等主體的共同參與,正在讓快遞包裝走進物盡其用的循環。
消費節點應運而生,見證著網購産業鏈的壯大,也啟發著全民思考如何踐行綠色消費觀。從這個意義上講,消費節點也應成為環保節點,綠色發展就在人們身邊。當我們習慣了垃圾分類,垃圾分類就成了一種時尚;當我們減少鋪張浪費,綠色消費就成了一種潮流;當我們追求簡約的生活,新的消費習慣就會蔚然成風……主動擁抱綠色生活方式,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就不會遙遠。(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