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駿作(新華社發)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外貿企業面臨著供應鏈中斷、職工返崗不暢、防控物資缺乏等困難。要穩住外貿基本盤,就必須著力保障外貿産業鏈、供應鏈的暢通運轉。目前,商務部、海關總署等部門已將支持跨境電商、市場採購等外貿新業態發展納入穩外貿重點工作,同時進一步優化國際市場佈局,對“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市場實行一國一策,促進更加暢通的貿易往來。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原本逆勢前行的對外貿易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穩外貿工作,多次就促進外貿企業復工復産、穩定外貿增長等作出部署。
“穩住外貿發展的基本盤,不僅事關外貿行業自身可持續發展,更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外經所研究員楊長湧表示,當前外貿形勢雖嚴峻複雜,但從中長期看,疫情不會從根本上影響我國外貿高品質發展的大勢。
有序推動外貿企業復工
隨著我國疫情防控取得明顯成效,有序有力推動外貿企業復工復産成為當前穩外貿的重要工作。不過,受疫情影響,不少外貿企業面臨著供應鏈中斷、職工返崗不暢、防控物資缺乏等困難,同時還要應對資金融通不足、部分國家實施限制貿易措施等影響。
江蘇常州橫林鎮是我國強化木地板的主要出口基地之一,轄區內集聚著170多家地板生産及上下游企業,當地出口量約佔全國同行業的65%。受疫情影響,橫林地板企業面臨著外貿庫存壓力增加、外地員工不能返崗等困難。
南京海關隸屬常州海關獲知這一信息後,根據企業歷年品質管理和産品風險,對企業分類申請實施非現場預評估,採取“非接觸式業務辦理”模式,幫助企業完成檢疫手續並快速通關。
“目前,南京海關轄區內的外貿企業絕大多數已正式復工,我們將全力支持企業復工復産,幫企業搶回被疫情耽誤的時間。”南京海關有關負責人説。
為幫助廣大外貿企業“保訂單、保履約、保市場”,商務部第一時間出臺了應對疫情“穩外貿穩外資促消費20條”政策。商務部外貿司司長李興乾表示,將從精準幫扶外貿企業、優化完善外貿産業鏈和供應鏈、加強與經貿夥伴協調溝通等方面,採取更有針對性措施來推動企業復工。
“比如,我們將突出加大貿易融資支持,充分發揮出口信用保險和出口退稅等合規政策工具作用,協調推動産業鏈上下游企業恢復産能,特別是産業鏈上的關鍵環節和龍頭企業,穩定全球供應鏈。”李興乾舉例説。
同時,廣東、浙江、河南、甘肅等地也出臺措施,幫助外貿企業渡過難關。
密集出臺多項扶持政策
作為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中國外貿穩了,全球貿易就有了穩定運行基礎。因此,要穩住外貿基本盤,就必須保障外貿産業鏈、供應鏈的暢通運轉,用好外貿政策“工具箱”。
商務部近期一項針對7000多家外貿企業的調查顯示,疫情發生後,約有九成以上企業存在出運和收匯被迫推遲情況,它們面臨著買方取消訂單、拒收拒付等較大風險,亟須出口信用保險支持。為此,商務部會同中國信保引導外貿企業用好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有效保障出口收匯風險,同時通過保單獲得銀行融資支持。
“此外,針對外貿企業普遍存在的接單難、履約難、貿易壁壘增多等問題,商務部全力強化財稅、金融、保險領域的穩外貿舉措,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外貿生産運營秩序有序恢復。”李興乾説。
2月16日,海關總署出臺10條“硬核”措施,從紓解企業經營困難、加快驗放進口生産設備和原材料、促進農産品和食品擴大進口等方面,加大對外貿企業復工復産的支持力度。
為支持保障疫情期間的貿易往來,國家外匯管理局專門建立外匯政策綠色通道,對於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所需的疫情防控物資進口,按照特事特辦原則,指導轄內銀行簡化進口購付匯業務流程與材料,切實提高辦理效率。
長期向好趨勢不會變
穩住外貿基本盤,一方面,要在切實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抓緊推進外貿企業復工復産,盡可能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至最低;另一方面,要變壓力為動力,善於化危為機,加快外貿新動能培育,推動外貿發展穩中提質。
“這次疫情對中國外貿是一次考驗。從中長期來看,中國外貿發展的內生動力依然強勁。”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表示,要加大創新驅動力度,積極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在盤活存量的同時積極做大增量。
據介紹,商務部、海關總署等部門已將支持跨境電商、市場採購等外貿新業態發展納入穩外貿重點工作,同時進一步優化國際市場佈局,對“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市場實行一國一策,促進更加暢通的貿易往來。
“擴大醫療物資及生産原料進口,積極利用進口增加部分食品的國內供應及戰略儲備,對於防控疫情、保障民生和促進生産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北京師範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國家進口研究中心主任魏浩建議,擴大國家物資儲備,加大對先進技術設備的進口。
“外貿形勢雖然更加複雜嚴峻,但疫情對我國外貿的影響是暫時的、階段性的,不會改變外貿長期向好的趨勢。”商務部部長助理任鴻斌表示,中國外貿韌性強、迴旋餘地大,特別是外貿企業的創新意識和市場拓展能力都很強,中國在全球産業鏈、供應鏈中的地位也不會改變。隨著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實施,我國外貿將釋放更多的發展利好。(記者 顧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