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北京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北交所”)迎來首次大規模解禁,相關股東是否會減持,從而給股價帶來影響,成為近期市場關注的焦點。
據了解,本次大規模解禁是2020年7月27日精選層首批32家掛牌公司股東鎖定期在原12個月上額外延長6個月所致,大市值公司的首發原始股東限售股份集中解禁是造成此次解禁市值規模較大的主要原因。
具體來看,2月份北交所涉及解禁的上市公司有21家,佔北交所上市公司的四分之一。其中,包括森萱醫藥、貝特瑞和長虹能源在內的多家公司的原始股東限售股份解禁,在解禁市值中的佔比超過60%。同時,從涉及解禁的公司整體看,大多數公司當前市值較上市時獲得不菲漲幅,4家公司的區間漲幅更是超過100%,所以二級市場上部分投資者擔心老股東可能會在股票解禁後逢高減持。
資深新三板投資人、北京南山投資創始人周運南對記者表示,投資者有這種顧慮是正常的,解禁期到來或對相關公司和市場短期內帶來一定壓力,但也無需過度擔心,這種壓力更多或來自於心理上,真正的市場壓力可能並不大。
“股價下跌並非僅受股票解禁影響,股東是否減持會考量當前的市場環境。”粵開證券研究院首席策略分析師陳夢潔認為,從市場環境看,近期市場進入震蕩調整,整體人氣相對低迷,此時減持未必會取得最大收益。同時,此次解禁公司大多是前期精選層首批掛牌公司,其盈利能力較強、業績兌現情況較好,從長期來看,這些公司的景氣度向好趨勢不改,在這個時候選擇減持也並非最佳時機。
業內人士表示,限售股份解禁並不意味著投資者一定會減持。股東解禁後是否賣出,還要看其投資決策。北交所未來半年的限售股解禁以大股東為主,戰略投資者的解禁股數量有限,比例不大。其中大股東多是長期持股,總體來看,基於看好北交所公司發展前景,大股東解禁股短期內不會直接轉變為市場拋壓。
“本次規模化解禁對象大多數為公司大股東、董監高等核心老股東,即使會減持,比例相對較小,這從近期發佈的減持計劃公告也能看出來,解禁比例雖大但減持比例較小,這也可能與北交所企業普遍作為創新型中小企業具有高成長性緊密相關,核心股東在企業快速發展期的減持意願不大。”周運南説。
從減持流程來看,根據北交所規則,限售股解禁的,公司股東需事前辦理解限手續並在解禁日前3個交易日披露解禁公告,如果不履行完手續,解禁股份不能上市交易。同時,股東如果要賣出還需“預披露”。根據規則,5%以上股東及董監高集中競價減持需至少提前15個交易日預披露。擬在3個月內減持超1%的,還需提前30個交易日預披露。減持預披露的制度設計可以給中小投資者足夠的時間“搶跑”,有利於穩定市場預期。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北交所規定,北交所持股10%以上的股東及控股股東的股份鎖定期為12個月,遠遠短于創業板和科創板36個月的鎖定期限。
對此,周運南表示,北交所將限售期定為12個月是合理的,原因有三:一是北交所上市公司均來自新三板的創新層企業,且要求在申請北交所前至少掛牌滿12個月,在掛牌期間很多公司已經有一定的二級市場交易了,核心股東減持動力提前得到了釋放;二是很多北交所上市公司的10%以上持倉股東可能並不是企業掛牌新三板之前的原始股東,其股票來源於新三板時期的定增、二級交易或線下協議轉讓,參照A股12個月的小非限售期,北交所定為12個月也是可理解的;三是上市公司在公開發行進入北交所時,並沒要求發行的股票要達到公司總股本的25%以上,只要求不低於100萬股,所以有些公司流通比例和流通量都不大,只限售12個月可提高公司股票的流動性。
安信證券研報指出,A股公司長期的歷史經驗表明,可將股份解禁作為一個觀察産業資本的指標來識別公司價值,特別是關注那些有追加承諾延長限售期的公司。從長期而言,建議投資者關注北交所公司業績增長的確定性及“專精特新”屬性,尋找能持續成長的公司,以獲取長期投資回報。(記者 馬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