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花竹帽融入時尚元素
來源:南寧晚報  |  2020-12-16 09:31:12

  原標題:昔傳愛意今載鄉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花竹帽融入時尚元素開發新品

  毛南族“族寶”承載“環江記憶”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花竹帽融入時尚元素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花竹帽融入時尚元素

  覃敏在非遺文化活動中展示花竹帽編織技藝

  ■本報記者陳蕾/文 賴有光/圖 

  “阿妹笑臉就像彩雲天上飄,有心事的阿哥再也睡不著。踏遍千山採來金絲竹,把所有相思編成花竹帽。”一首毛南族民歌《最美不過花竹帽》唱出了花竹帽在毛南族青年男女心中的重要意義。

  作為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覃敏自幼跟著母親學手藝,繼承了母親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執著,而她也在不斷思考如何在傳承中創新,讓花竹帽這一古老而神秘的毛南族“族寶”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巧手技藝流傳百年時光

  紅豆、折扇、手鐲、香囊……從古至今,人們都喜歡以物傳情,特別是少數民族青年,一件件具有象徵意義的信物如同“無字情書”,表達著純粹的愛情觀。

  在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毛南女子愛上一位勤勞手巧的青年,青年亦願與毛南女子永結同心,遂親手精心編織一頂精美別致的花竹帽贈給女子做定情信物。

  對於毛南族人民來説,花竹帽既是美好幸福的象徵,更是勤勞和愛情的激勵,被譽為毛南族的“族寶”。花竹帽在當地流傳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清代《廣西通志》便有記載稱“竹笠極細密,少年婦女戴之”,可見是當時民間流行的裝飾品之一。

  工序複雜全憑口耳相傳

  毛南語將花竹帽稱為“頂卡花”,意為“帽底編織花紋”。

  花竹帽雖小,從第一步選材就十分講究。用來編花竹帽的竹子必須是環江當地特有的金竹和墨竹,因為這種竹子破出來的篾才能薄如紙細如絲且光滑不刺手,並且取材需在夏至後立秋前,因為早春竹材寒濕太重,經霜後篾皮易脆。

  挑選好合適的材料後,製作花竹帽還要經過制篾、結形、編織、定型等複雜工序。由於編織工藝複雜,技術難度大,且沒有任何文字記錄與圖片記載,只能靠老藝人口頭傳授與示範,花竹帽也曾一度面臨失傳的窘境。

  時過境遷,蘊含著毛南族人民對愛情的美好嚮往的花竹帽,更因其編織技藝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而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

  傳統非遺玩出新花樣

  “從小我就看著媽媽編織花竹帽,後來開始慢慢跟著媽媽學。”覃敏的媽媽譚素娟是花竹帽編織第五代傳人,也是該項技藝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耳濡目染之下,覃敏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技藝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最終決定辭工返鄉,加入花竹帽工藝傳承的行列之中。

  覃敏説,花竹帽具有工藝精緻、花紋美觀、帽形大方、結實耐用等特點,但是圖案和色彩相對比較單一。於是,母女倆不斷研發創新,在傳統的花竹帽編織工藝基礎上豐富了色彩和紋樣。

  值得一提的是,當地政府每年撥款用於花竹帽的工藝調查、資料整理及工藝傳承培訓工作,並在一些學校開展大規模的普及傳統民間技藝教育,建立毛南文化藝術教育基地、毛南族花竹帽傳習館和工藝陳列館,譚素娟和覃敏多次受邀開班授徒,傳授花竹帽編織技藝。

  如今,不滿足於現狀的覃敏又有了新的想法,“我們正在嘗試將時尚元素融入傳統編織中,開發手袋、檯燈、擺件等編織新品”。覃敏滿懷期待地説,希望通過更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文創産品開拓市場,讓前來環江旅行的遊客帶走“環江記憶”,也讓多彩的毛南族文化被更多人熟知。

編輯:唐志強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