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環江:“九分石頭”開出“産業花”
本報記者 韋繼川
地處我國西南典型喀斯特地貌帶的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九分石頭一分土”,群眾用“草帽能蓋地”來形容土地之少。對靠天吃飯的農民來説,土地尤為金貴,石頭縫裏種糧食,“七分種、三分收,苞谷洋芋度春秋”,産業發展極其困難。
如今,這種困境已從根本上有所改變。環江靠山吃山,硬是讓“九分石頭”開出了産業花。
2005年,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在觀測了當地的水土條件、環境承載量等生態數據後,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幫扶這個國家級貧困縣。他們在環江建成了我國第一個開展喀斯特生態研究的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峰叢洼地生態重建為研究方向,探索一條既有利於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又能推動當地農戶增收的發展途徑。
十多年久久為功,科技幫扶的力量解決了生態與耕地、貧窮與發展之間的種種矛盾,既提高了示範區生態移民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率也得到極大提升。據調查統計,肯福環江生態移民示範區植被覆蓋率達到90%,水土流失減少54%,水分利用率提高36%到45%。
“抓住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契機,通過示範園建設帶動特色種養快速發展。”縣委書記黃榮彪介紹,2016年以來,環江確立“生態立縣”戰略,因地制宜引導群眾林下種植、養殖,全縣創建了193現代特色農業個示範園區(點),通過認定的111個示範園區(點)中,自治區級3個、縣級7個、鄉級22個、村級示範點79個,帶動種植生態特色水果14.62萬畝。毛南族同胞向習近平總書記彙報時説:“有的屯每戶每年領取生態公益林補償金就達8000多元,很多貧困戶當上了護林員,只要把山上的樹看好了,一年也就不愁吃穿了!”
依託本縣獨特的資源優勢,環江的林産加工、蔗糖、桑繭、香豬、菜牛、核桃、特色水果、中草藥等八大扶貧産業穩步發展。目前,全縣桑園面積19.87萬畝,甘蔗種植面積5萬畝,香豬年出欄10萬頭以上,水果種植面積14.62萬畝,核桃種植17萬畝,林業(松杉)93萬畝,長壽·生態·富硒農産品基地10萬畝,中草藥種植2.5萬畝。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興起,又給農村經濟發展注入強大活力。”該縣有關部門向記者透露,目前全縣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總面積達14.5萬畝;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653家,其中龍頭企業1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536家、家庭農場107家。被譽為“柚中之冠”的環江紅心香柚成為最具市場潛力的特色水果,獲得農業農村部農産品地理標誌認證,並完成河池首個紅心香柚氣候品質認證。
産業是群眾實現增收的根本之策。環江選定桑蠶、香豬、油茶等作為縣級“5+2”、村級“3+1”特色産業,累計向4083戶毛南族貧困戶發放3600多萬元産業獎補資金和8600多萬元小額信貸資金。
2020年,環江毛南族脫貧群眾産業覆蓋率達100%。
與此同時,全縣還建立健全了“帶貧減貧”工作機制,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圍繞縣級“5+2”、村級“3+1”特色主導産業,按照“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發展模式,投入6060萬元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2020年,每個村的集體收入都突破5萬元。”該縣扶貧辦主任藍熠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