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有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十三五”期間廣西科技創新工作綜述
來源:廣西日報  |  2021-01-08 11:11:17

  原標題:走出有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十三五”期間我區科技創新工作綜述

  本報記者 李新雄

  “十三五”時期,廣西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創新再提速。全區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5年的48%提高到2019年底的54.93%,全區R&D(研究與發展)投入由105.9億元增至167.1億元;2019年全區發明專利擁有量較2015年末增長2.6倍,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增長2.3倍;5年間,我區參與攻關的24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補短板

  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力更強

  作為西部後發展欠發達地區,廣西如何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自治區黨委、政府把握新形勢,提出要“堅持創新支撐産業高品質發展不動搖,堅持‘前端聚焦、中間協同、後端轉化’不動搖”。

  2017年,我區設立50億元的創新驅動發展專項資金,打造創新發展新引擎。4年來,在智慧製造、新能源汽車、糖料蔗等13個重點産業領域部署實施了一批重大科技專項,産業創新成果豐碩。

  為了給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更強勁的催化劑,2018年11月,我區啟動實施“三百二千”科技創新工程(突破100項以上重大技術、創建100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引育100個高層次創新人才和團隊,新增1000家高新技術企業、轉化1000項重大科技成果),僅兩年多時間就提前超額完成任務。該工程獲得521個專利,開發出293個新産品,新增産值530億元。

  與此同時,高新區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正助力廣西一些領域從“追趕者”闊步奔向“並行者”乃至“領跑者”。2019年,高新區實現工業總産值7303.67億元,完成營業總收入8495.11億元;賀州、來賓、玉林、南寧四家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獲批建設。

  “十三五”期間,我區構建形成5大類自治區高層次人才認定體系,持續推進廣西院士後備人選培養工程、八桂學者制度和特聘專家制度。2019年,我區國家“五類”人才數量達73名,為2015年的3.17倍。         

  育企業

  創新主體更有活力

  2020年12月28日,廣西發佈2020年高新技術企業百強等四大榜單,廣西交科、柳工、田園生化、車之家等100多家創新發展成效突出、創新投入強、創新産出高的企業榜上有名。數據顯示,高企百強僅佔全區高企總數的4.2%,但其營業收入、實繳稅額分別佔高企群體的36.49%、49.63%。

  “十三五”期間,我區啟動高企倍增行動計劃、“瞪羚企業”培育計劃,建立科技型企業培育梯度鏈,助力企業挺起創新脊梁。高新技術企業由2015年的641家增至2019年的2388家,增速排在全國第七位。“瞪羚企業”107家,實現了從無到有。

  為了撬動企業的創新活力,我區設置了激勵企業加大研發經費投入財政獎補專項及高企再倍增計劃、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培育等專項。2020年下達企業研發投入財政獎補資金超過4億元。

  企業創新的脈動,澎湃強勁。2020年廣西産業技術研究院成立,共認定新型産業技術研發機構34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由7家增至15家,國家備案眾創空間從零發展到30家。2020年1—11月,全區吸納技術交易額為259.61億元,同比增長75.50%。

  改體制

  創新生態更優良

  在全國率先實施引智項目經費包乾制;首次提出上市企業培育計劃;開展人才薪酬制度試點……2020年5月,廣西出臺《關於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創新促進廣西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措施》,近90個政策點全方位推進自主創新。

  為了給發展注入不竭動力,我區科技體制改革劍指痛點難點:

  2016年,我區成立自治區科技領導小組強化對科技創新工作的統籌協調,出臺《關於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決定》“1+8”系列等政策文件,進一步健全創新驅動頂層設計;

  探索實施財政科研項目“揭榜制”、科研薪酬激勵等方面的改革,賦予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更大的創新自主權;

  2017年廣西科技計劃項目申報由原來每年一次改為常年接受申報,每年進行4次評審並逐步過渡到常態化,“放管服”模式迎來科研人員投身科研活動的新熱潮;

  建立統一的科技管理平臺,整合形成廣西自然科學基金、廣西科技重大專項、廣西重點研發計劃等5大類科技計劃,建立全程“嵌入式”的新型科技監督和評估體系。深化科技計劃管理改革走在全國前列。

  促開放

  創新合作市場更寬廣

  以中國—東盟檢驗檢測認證高技術服務集聚區為平臺,與國內外企業開展多領域深度合作;建立跨國技術轉移機制,向越南、柬埔寨、緬甸等國家輸出大米種植和加工技術、新型肥料技術;打造“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曼谷創新中心”等國際創新合作平臺……這是廣西科技創新領域開放發展、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生動案例。

  我區全力打造面向東盟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連接中國與東盟科技創新合作的戰略支點地位逐漸凸顯。“十三五”以來,我區先後與9個東盟國家共建雙邊技術轉移中心工作機制,形成了穩固的政府間多邊交流合作渠道;建立了中國與東盟國家的跨國技術轉移協作網絡,協作網絡覆蓋東盟10國和部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連續舉辦17屆東博會先進技術展和8屆中國—東盟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大會,促成了我國與東盟國家一系列的技術轉移與合作。

  同時,自治區大力引進國家級、高水準創新平臺到我區建立分支機構。在北海,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順利安家落戶;在南寧,浙江大學—廣西東盟創新研究中心、武漢大學廣西節能環保研究院拔地而起;在柳州,廣西汽車研究院蓬勃發展。自治區還加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雙方共同出資4億元,聯手攻關廣西重大基礎研究和關鍵科學難題。

編輯:唐志強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