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粽子見證廣西融水苗寨巨變
來源:中新網  |  2021-06-16 17:18:22

  中新網廣西新聞6月14日電(吳小舒)“那時候,飯都吃不飽,沒有奶水,女兒梁足英出生第一天,就吃粽子。那是我嚼碎成汁了,再喂給她吃。” 回想近半個世紀前的艱難歲月,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黨鳩村烏英苗寨的梁英迷和梁足英母女倆潸然淚下。

  “現在生活好了,不愁吃不愁穿,我們烏英苗寨不僅過端午節,有時候還舉辦包粽子比賽。”感懷當下多彩的節日生活,母女倆又幸福滿懷。

  一個粽子,兩種心境,折射了這座深山古老苗寨的巨大變遷。

  烏英苗寨位於桿洞鄉桂黔交界的大苗山深處,其行政區域屬貴州、廣西兩省區。該屯145戶共700多人,房屋以 “插花”的形式居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

  苗寨內外,隨處可見野生粽子葉。臨近端午節,梁英迷和梁足英母女倆一片片精心挑選採摘。68歲的梁英迷説:“以前太窮了,種得的米只夠吃幾個月。幾十年前,我們都不知道端午這個節日。但是在烏英,嬰兒剛剛出生時,就吃粽子了。”

  梁英迷介紹,五六十年前,烏英以種糯米為主,産量很低。大人平常基本上都吃不上米,大多吃的是紅薯、木薯等雜糧,即使是婦女們懷孕坐月子也是如此,糯米只留給一兩歲的小孩吃。

  1975年,梁英迷的大女兒梁足英出生,當時正是農曆九月,剛剛收穀子。家裏有點糯米,因為米實在太少,只能用包粽子的方式來煮。梁英迷每天用一小抓,包一個雞蛋大小的粽子。煮熟後,梁英迷嚼碎成汁,喂給女兒吃,她自己一口都捨不得吃。

  “那時候,我沒有米飯吃,更沒有肉吃,所以沒有奶水喂她。”梁英迷含淚説道。

  兩年後,梁英迷的大兒子出生在三月,正值青黃不接的季節。家裏已經沒有米了,剛剛出生的兒子,只能吃紅薯和木薯。一直等到秋收的季節,兒子才吃得上粽子。

  而端午節正是缺米的時候,吃不上粽子,那時候烏英也不過這個節日。

  糯米和粽子,對烏英人來説,極為珍貴,貴如生命。一直到現在,烏英還保持著,小孩滿月時大人贈送禾把和糯米的傳統。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扶貧工作的推進、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雜交水稻的推廣種植等,烏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路、水、電、樓、橋等一大批基礎設施的建成,使苗寨的面貌煥然一新。群眾的生活也得到了極大改善,迎來了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新時代。

  今年是烏英實現整體脫貧後,迎來的第一個端午節。以前,不過端午節的烏英群眾,在節日前後那幾天,也開始忙碌著準備包粽子。

  在烏英,贈送禾把和粽子,承載著對生命健康平安的希望,代表著“五穀豐登”、“豐衣足食”的美好心願。如今,這願景已變成了現實。 (完)

編輯:楊永娟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