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錦:五彩經緯創新傳承織就千年之美
來源:新華網  |  2024-06-07 11:47:52

  新華社南寧6月6日電(記者 黃浩銘)一排排形態各異的生肖玩偶,各式花紋圖案的飾品,充滿民族元素的領帶、提包、挂件……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織錦工藝大師譚湘光的工作室裏,用壯錦製作而成的産品琳琅滿目。

廣西壯錦:五彩經緯創新傳承織就千年之美

  6月4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織錦工藝大師譚湘光在工作室查看壯錦産品。新華社記者 黃浩銘 攝

  工作室的中央位置,一台老式的竹籠織錦機見證著壯錦悠久的歷史。

  壯錦是廣西的代表性民族手工藝品,與雲錦、蜀錦、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歷史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漢代。2006年,壯族織錦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16歲開始學織壯錦,從一名年輕的織娘到壯錦工藝傳承的代表性人物,譚湘光半個多世紀的堅守,為壯錦技藝的傳承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傳統的壯錦一般用竹籠機織就。手工藝人按照設計好的圖案,用挑花尺將花紋挑出,再用一條條編花竹和大綜線編排在花籠上,織造時按編花竹一條條地逐次轉移,通過縱線牽引,如此往復。

  數萬次重復單調的動作只能織出幾公分,故有“寸錦寸金”一説。

  傳統的壯錦織造速度慢,寬幅只有30公分。長期從事這項工作的手工藝人容易患上腰椎病,而效率的低下和寬幅不足也限制了壯錦的産品類型和市場推廣。

  面對産品銷路不暢、人才匱乏等困境,一些壯錦織造廠當時紛紛轉型或倒閉,手工藝人被迫轉行。這讓譚湘光認識到,這項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需要在産品創新和産量提升方面下功夫。

  為了織出更豐富的紋樣,她把壯錦寬幅從30公分擴大到45公分,後來又進一步提升到3米;還通過機械化織造,實現規模化産出,生産效率和經濟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讓壯錦生産規模化的同時,譚湘光並沒有忽視手工傳統技藝的傳承。她在廣西的一些職業院校開設壯錦織造技藝課程,把手工織錦技藝教授給學生。譚湘光大師工作室也作為部分院校學生的社會實踐基地。

  寬幅與産量的有效提升和年輕力量的不斷加入,為壯錦在設計與應用上的創新打下基礎。以往,壯錦多用於製作頭巾、布袋、嬰兒背帶等,但在譚湘光團隊的不斷探索下,數碼産品保護套、化粧包、馬面裙等壯錦産品不斷推出,圖案和紋路也更加豐富。

  這些貼近市場和潮流的創新更多得益於譚湘光團隊裏的年輕人,范麗華就是其中的代表。

廣西壯錦:五彩經緯創新傳承織就千年之美

  6月4日,兩名實習生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織錦工藝大師譚湘光的工作室裏製作壯錦産品。新華社記者 黃浩銘 攝

  2015年,范麗華在校學習服裝設計時接觸到壯錦,被其精湛技藝和華麗質感深深吸引。第二年,范麗華以一組融入壯錦元素的原創服裝作品參加學校組織的展覽,並加入譚湘光的團隊,從事産品設計、研發和品牌推廣工作。

  “我們研究網絡及社交平臺上的流行趨勢,分析時尚品牌的新款産品,融合最新時尚元素後推出我們的産品。”范麗華説,隨著在校實習生等年輕人不斷加入,工作室的設計團隊已有6人,設計的壯錦生肖擺件、服飾配件等受到年輕人的歡迎,不少産品剛推出就銷售一空。

  “今年我們通過線上銷售每月可以賣出10多萬元的壯錦産品,隨著粉絲量的增加銷售額還在上漲。”譚湘光介紹。

  去年開始,她和工作室的年輕人組建新的電商團隊,通過短視頻展示各類壯錦産品在生活中的應用,並定期進行直播賣貨,近期的一場直播就賣出了1萬多元的産品。

  譚湘光過去只專注于壯錦産品的生産,很少看手機,現在每天都要刷幾小時短視頻,不僅尋找創作靈感,也會銷售産品。

  她説,電商直播帶貨可以更直觀地展示壯錦産品,年輕消費群體對壯錦的熱愛也讓她充滿信心。

  在廣西民族博物館,壯錦産品也是各類展覽的常客。廣西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麥西認為,年輕人對傳統文化元素産品的表達與個性化需求,為壯錦産品創造了市場新機遇,既包含傳統技藝又結合了現代美學的産品,深受消費者喜愛。

  “壯錦正由‘挂在墻上的藝術品’向生活中‘流動的藝術’轉變,為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注入了新活力。”麥西説。

編輯:林姍婷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