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廣西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消息,科研人員在廣西龍州縣一處地下溶洞發現一種白色盲魚,基於形態學與分子系統生物學研究結果,確認該魚類為新物種,並以其發現地將其命名為“龍州中華喀鰍”。
龍州中華喀鰍 攝影 周佳俊
這一研究成果于2024年5月27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廣西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南寧師範大學等單位科研人員聯合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動物系統學與演化》上。
據了解,中華喀鰍屬隸屬於鯉形目,條鰍科,是一個2023年建立的新屬,為中國特有屬,已知分佈在珠江和流域的廣西中西部和北部,貴州南部地區。本屬魚類均為典型洞穴魚類,這是一種特殊的生態類群,它們長期生活在洞穴水環境,並具有易辨識的特殊適應性形態結構,如眼消失,身體透明等。然而,科研人員指出,受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等影響,對環境變化極為敏感的洞穴魚類大多面臨很高的滅絕風險。
目前監測表明,龍州中華喀鰍僅棲息于中越邊境的左江流域溶洞地下河中,分佈範圍極其狹窄,種群數量稀少,保護這些珍貴而獨特的洞穴魚類物種,對於了解岩溶地貌區物種演化機制和保護生物多樣性資源有著重要意義。
“龍州中華喀鰍這一新物種的發現,證明龍州這片區域是我國甚至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之一。”廣西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社區宣教科科長農正權説,往後還需要聯合各科研單位以及高校等各方面力量,持續加強對生物多樣性的研究保護與監測。(文 黃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