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鱷蜥。
鱷蜥母親與寶寶在一起。
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賀州境內,森林覆蓋率達99.6%。保護區內,溝谷交錯、溪流縱橫,是鱷蜥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
約500隻野生鱷蜥生活在這裡,佔全球野生鱷蜥種群數量的三分之一。
鱷蜥,最早誕生於2億年前,和恐龍同時代,被稱為原始蜥蜴類的“活化石”。
為了一睹鱷蜥真容,8月10日,記者從賀州市區坐車1個多小時,來到八步區合面獅湖國家濕地公園碼頭,再換乘快艇溯江而上,20多分鐘後,進入保護區北婁片區。
一間銹跡斑斑的鐵棚小屋,坐落在北婁片區的山腳下。保護區工程師羅樹毅就日夜值守在這裡。在這幾乎與世隔絕的秘境,羅樹毅堅守了15載。
2009年春天,一個清晨,剛入職兩個月的羅樹毅沿著山間小路晨跑。忽然,一隻小動物從溪溝上方的樹枝,呈自由落體狀“咕咚”一聲沒入水中,不見了蹤跡。
“好一個乾淨利落的跳水動作。”羅樹毅據此初步判定,應該是一隻鱷蜥。
鱷蜥特別膽小,一受驚動,便鬆開指爪,跌落水中,潛藏起來,因此被當地人稱為“落水狗”。
待到夜深人靜,他拉上同事,重返舊地仔細調查,發現一隻鱷蜥正抱著白天那根樹枝睡大覺。
繼續順溝探訪,又發現幾隻。經標識核對最終確定,這條溪溝裏,生活著10多只野生鱷蜥。
很快,鐵棚小屋搭建起來,羅樹毅和同事們輪流入住、日夜值守,防範非法人員偷獵。
為了接近那只膽小的“落水狗”,羅樹毅每次晨跑都故意放慢腳步,微笑著向它揮手打招呼。一回生二回熟,慢慢地,鱷蜥覺得來者無惡意,不再躲閃,還讓他輕撫額頭。
冬去春來,這只鱷蜥在溪溝安逸生活了3年,誕下7隻寶寶。
“因為山洪,它原來住的涵洞被破壞,遷移到了溪溝下游。”為此,羅樹毅和同事們專門更改巡護路線,繼續當起護蜥使者。
其實,從2010年開始,這些護蜥使者們不僅保護野生鱷蜥,還多了一份使命,就是開展鱷蜥救護以及人工繁育工作。
就在這年,保護區與廣西師範大學合作,成立大桂山保護區鱷蜥救護繁育中心,13隻來自廣西師範大學實驗室的鱷蜥,率先在此安家。
羅樹毅是救護繁育中心第一任“大管家”。
“沒有經驗案例,更沒有教科書。”説起人工繁育鱷蜥,他有説不完的親歷故事。
如今,救護繁育中心人工繁育的鱷蜥開枝散葉,發展到740隻。
7月9日,保護區成功實施第四次鱷蜥科學野外放歸。從2019年實施第一次野外放歸以來,共計放歸鱷蜥115隻。
保護區管理中心科研經營科科長何家松告訴記者,最早認識到鱷蜥的科研價值和保護意義的,是原大桂山林場場長蘇勇,在他的奔走呼籲下,2005年大桂山鱷蜥自然保護區成立。此後,保護區管理局原局長陽春生加緊推進保護區建設,與廣西師範大學合作開展科研。
鱷蜥,這個古生物迎來了新生。
而林茂溪眾山腳下的鐵棚小屋,經過歲月的侵蝕,顯得格外破舊。
“我們刻意不拆小屋。”羅樹毅説,小屋象徵著堅守與傳承,從蘇勇到陽春生,再到年輕科研人員,正是一代代人的努力,讓“活化石”鱷蜥在大桂山的小溪溝裏獲得新生。(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王克礎 見習記者 楊靈燁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