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桂林畫卷
來源:廣西日報  |  2024-11-04 16:03:35

  小鸊鷉、白鷺等鳥類在漓江岸邊覓食,52歲楊小強像往常一樣駕駛純電動力遊覽排筏靠近,它們卻依然自由自在,不驚不慌……

  桂林山水美如畫,像這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面數不勝數。

  10月28—31日,自治區生態環境廳聯合桂林市人民政府共同開展桂林市入選“自然城市”平臺專題採訪活動,記者隨主流媒體採訪團行走桂林,切身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桂林畫卷。

  守護漓江之源

  走進漓江之源——廣西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裡重巒疊嶂,古樹參天,猶如邁入動植物王國。據了解,保護區面積17008.5公頃,森林覆蓋率98.02%。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研究區域之一,該保護區不僅是動植物的樂園,還是動植物專家青睞的研究基地。

  在保護區展館裏,一個個動植物標本、一張張罕見的照片映入眼簾,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展品讓記者讚嘆不已。

  “這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南方紅豆杉、這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貓兒山小鯢……”廣西桂林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唐忠香打開話匣就滔滔不絕。

  目前,保護區已知的野生植物有249科986屬2484種,其中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鐘萼木、鵝掌楸、馬尾樹等53種。而野生脊椎動物有34目155科491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金錢豹、白頸長尾雉、林麝、大靈貓、小靈貓、金貓等12種。值得一提的是,貓兒山小鯢已從發現時的200多條增加到現在的2100多條。

  守護生物多樣性重任,扛在肩銘記心踐于行。唐忠香表示,他們加大信息技術在自然保護區管理方面的創新應用,形成智慧化的智慧保護區管理體系,逐步提升保護區數字化管理水準。同時,加大力度打擊非法獵捕等違法行為,營造了自覺保護野生動物、維護自然生態平衡的良好社會氛圍。

  保護漓江之腎

  乘坐小船穿行古桂柳運河,目光所及,青樹翠蔓、野花簇簇,飛鳥嬉戲、沉鱗競躍,猶如進入人間仙境。

  “2021年,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生態修復工程開工,該工程投資7628萬元,新挖引水渠道740米,恢復會仙濕地補水渠道長640米……”桂林市臨桂區自然保護地管理中心主任李銘介紹治理成效。

  據悉,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總面積586.75公頃,其中濕地面積493.59公頃、濕地率84.12%。

  由於持續穩定濕地的生態系統和功能,濕地公園內物種的豐富性逐漸增加,鳥類數量從建園初期的163種增至目前的188種,維管束植物從原來的316種增至639種,國家二級以上保護動物從19種增至31種。同時,2023年實施的《桂林市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保護管理規定》,使濕地保護實現“個性化”有法可依。

  桃花江是漓江段的支流,因其兩岸桃花盛開的美景而聞名,被譽為“十里桃花盛況”。徒步桃花江黃塘村,岸邊柔軟的柳枝輕輕搖曳,野花飄香,沁人心脾。

  “2021年12月,桂林市臨桂區桃花江黃塘村至龍頭村段生態修復工程開工,投資9963.86萬元,對該區核心段黃塘村至龍頭村13公里河段進行生態修復治理、新建生態護岸26.12公里、生態步道2.3公里、兩岸綠化面積18.71公頃……”臨桂區水利局副局長何玉軍説,如今,該工程不僅保護兩岸岸坡、減少水土流失、恢復生物多樣性,還呈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美麗生態畫面。

  呵護自然寶地

  在桂林,人人爭當“二郎神”,像守護生命一樣守護漓江、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桂林山水,以實際行動呵護大自然賜予中華民族的這一塊寶地。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最新培育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水松,實施遷地保護。在桂林市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裏,記者看到20棵野生水松樹苗,高1米左右,長勢良好。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桂林市把生物多樣性保護放在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陽朔風箏果、全州櫻花、桂北琴蛙……野生動植物新物種頻頻被發現,便是最好詮釋。

  截至目前,桂林有自然保護地32處,其中自然保護區12處、自然公園20處。自然保護地面積62.41萬公頃,佔全市國土面積的22.45%。據統計,現有維管束植物3120種、陸棲脊椎野生動物638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物115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20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95種。

  當前,桂林正在加速建設世界級旅遊城市,持續鞏固生態優勢,改善生態環境品質,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城市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傅清龍)

編輯:林姍婷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