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鼓韻河池·奇美南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成果展示活動在南丹縣舉行,來自全國多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單位負責人、非遺保護領域專家學者、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等百餘人齊聚一堂,參觀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區建設成果,分享、交流、探討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經驗。
銅鼓文化作為河池極具代表性的文化瑰寶,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與民族精神。2023年7月,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區通過文化和旅遊部驗收,成為廣西首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在生態區建設進程中,河池切實履行生態保護區建設主體責任,緊緊圍繞“遺産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建設目標,全力推動銅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建立健全完善的保護傳承機制,強化銅鼓文化遺産的記錄研究,創新現代的非遺傳播方式,讓非物質文化遺産走進千家萬戶,營造了文化遺産與現代生活和諧共生的社會氛圍,實現了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走出一條“在保護中利用,在傳承中創新”的路徑,讓傳承千年的銅鼓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交流會上,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區、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區、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説唱文化(寶豐)生態保護實驗區等1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單位相關負責人和南丹縣代表作現場或書面交流發言。
與會嘉賓還深入南丹縣歌婭思谷養生度假區、酈久酈傑土司文化旅遊區、丹泉洞天酒海文化旅遊景區、朵努社區、白褲瑤生態博物館、瑤望天下景區等地,考察非遺+鄉村振興融合産業,沉浸式體驗千年銅鼓文化,感受白褲瑤獨特習俗,領略廣西民族風情和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區的熱情與活力。(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卿要林、謝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