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亞強向晚輩演示棍法。
孩子們在練習武術基本功。
木岸屯少年醒獅隊在寒風中訓練。
2月11日,農曆正月十四,一大早,柳州市柳江區進德鎮四連村木岸屯就被喧天鑼鼓聲鬧醒,一頭客家金獅在兩頭大醒獅和一群小醒獅的配合下,搖頭擺尾,騰躍徐行,在村民們的簇擁中,一起奔向村口迎接新花燈。
高舉領頭金獅獅頭的是曾亞強,他今年已73歲高齡,是木岸屯醒獅技藝第四代傳人。其身後跟著的大醒獅是第五代傳人曾令科、曾令夫,以及醒獅少年曾玉連、曾鵬程、曾子軒等。
早在2006年,獅舞(廣東醒獅)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柳江區木岸屯醒獅與廣東醒獅師出同門,獅面造型與客家金獅(俗稱盒仔獅,因獅嘴像盒子開啟)十分接近。
“我手中的獅頭是柳城東泉客家人湯家的老師傅所制,比現在後輩們手上的麒麟獅頭重一倍呢!”曾亞強十分自豪。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曾亞強和哥哥曾亞光帶領屯裏醒獅隊四處參賽鬥獅,每逢春節就在柳州市區沿街拜年採青,非常風光。
後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務工,醒獅隊漸漸沉寂,曾亞強擔心當地客家醒獅文化後繼無人,十分焦急。
“祖宗傳下來的文化,一定要一代代傳下去!”曾亞強説,可是教練哪裏來?他把目光放在了返鄉創業青年和有武術功底的世侄們身上。
2022年元宵節前夕,木岸屯村民理事會決定,開設公益培訓班,招募村中6歲以上少年參訓。由曾亞強、四連村村委會副主任曾令科、柳江中學老師莫平以及上過八年武校的曾令夫共同組成教練組,免費為後輩們提升武術功底,傳授醒獅技藝。
“前弓步交叉,高獅,右抬頭,甩回,左抬頭!”每到週末和寒暑假,木岸屯裏就響起了密集的鑼鼓聲,孩童稚嫩的“哼哈”練武聲。
經過三年多的發展壯大,公益培訓班的孩童從最初的6人增至80多人。
“我們祖宗傳下來的客家醒獅,早年以單人執獅頭在八仙桌上翻筋斗著稱。地面獅舞則由四人組成,一人舉獅頭,一人操獅尾,一人戴大頭佛臉面具,著長衫執拂扇,叫作‘大面’,一人頭戴猴子面具,似孫悟空打扮,叫作‘小面’,大面小面逗獅引路。”曾亞強希望在博采各種獅舞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傳承弘揚當地客家醒獅非遺文化。
曾家三代同堂操舞醒獅,被當地傳為佳話。曾令科告訴記者,目前四連村附近可以參演的醒獅少年共12人。他們經過習武練藝,不僅身體素質提高了,有些還戒了手機依賴,文化課成績大幅提高。
“月光光,秀才娘,騎白馬,過蓮塘……”14歲少女曾玉連在上燈節現場一邊哼唱客家童謠,一邊執獅頭起舞,展現了醒獅少女剛柔並濟的一面。
曾玉連是木岸屯醒獅隊裏唯一的醒獅少女。連日來,她與弟弟曾鵬程各執一獅頭,亮相四連村曾氏宗族上燈儀式等民俗活動現場。
如今,柳江區進德鎮多所小學已開闢醒獅文化公益課堂,課間操改為武術操。2024年,進德鎮舉辦客家民俗文化活動近百場次。從煙火氣中走來的木岸屯醒獅,正以朝氣蓬勃的姿態年輕化、日常化,在新一代中生根發芽、發揚光大。(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唐紹怡 柳州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黎寒池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