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途輪正在鐵山港20萬噸級航道上施工。
2月28日,記者從北海鐵山港公用碼頭附近乘船出發,航行一個多小時後,一艘橫臥海面的巨輪呈現眼前。它便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艙容最大、挖深最深的自航耙吸式挖泥船——通途輪。
通途輪全長160.3米,型寬30米,型深15米,泥艙容量是2萬立方米,最大挖深90米。“國之重器”造訪北海,為的是建設鐵山港20萬噸級航道。
鐵山港20萬噸級航道是自治區重點工程,也是北海融入“一帶一路”、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關鍵項目之一,直接將北海的航道自10萬噸級提升到20萬噸級,實現了航道能級躍升。
海底泥沙沉積,航道建設就是在“海底修路”,通過挖泥拋泥,滿足巨型船舶通航條件。這是通途輪的專長。
在副船長韓全振帶領下,記者登上通途輪5樓,來到了駕駛室,也是作業操控室。透過360度全景玻璃窗,波瀾壯闊的大海令人心潮澎湃。
輸入指令,輕點滑鼠……操作人員操作著數字化控制系統,開始了疏浚作業。只見躺在甲板上的兩把巨耙被吊起後,緩緩放入海底。每個耙頭寬5.2米、長7米,重達32噸,如同“巨爪”,入水瞬間,浪涌起伏。
通途輪在海面行駛,海底疏浚作業全靠這兩把巨耙。通過聲波測量水深,精準落耙。“它的作業方式是耙吸式,即在耙頭上安裝管道,通過船上泥泵的吸力,把泥沙吸到泥艙中。”中交天航局北部灣項目部總工程師岳文飛説。
得益於巨耙的強大作業能力,通途輪的泥艙在3到4個小時就被填滿。隨後,疏浚土被運到預定位置拋棄。如此往復。
鐵山港20萬噸級航道全長67.4公里,航線從潿洲島海域至鐵山港LNG碼頭。該航道需挖深至底標高-19.4米,按照鐵山港海域14—19米的航道水深,還需再挖深0.4—5.4米。
岳文飛估算,按照中交天航局負責建設的Ⅰ標段38.1公里航道,預計開挖3478萬立方米疏浚土,其中艏吹885萬立方米,如果按照一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進行艏吹,可以吹高1000米。
鐵山港20萬噸級航道于去年底開工,預計于2026年底竣工。開工以來,通途輪已疏浚土方約200多萬方。“有通途輪的加持,項目的建設速度有保障。”岳文飛信心滿滿。
記者登上甲板遠眺,此時海面上船來船往,不久後該航道建成,更為巨大的貨輪將進出北海。為北海乃至廣西向海圖強的宏偉藍圖上增添嶄新一筆,八桂向海,港興人興!(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覃鴻圖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