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區已建成人民調解組織1.93萬個
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達99.33%
4月15日,北海市地角內港裏,海城區地角街道昆明路社區工作人員滿其霞正拿著記錄本,記下兩位鬧矛盾漁民的訴求,約定過兩天一起到地角女民兵連坐下來面對面協商。
滿其霞既是社區工作者,又是地角女民兵連隊員和人民調解員。她積極參與矛盾糾紛調解,是北海市依託各級綜治中心引進人民調解組織和民間品牌工作室,培育海角街道“鄰舟渡”、地角女民兵連“兵警民”聯防聯治等矛盾調解品牌的一個縮影。
記者從自治區黨委政法委了解到,我區各地不斷強化力量保障,拓寬調解員選聘渠道,聘請退休政法幹警及律師、公證員、法律服務工作者作為專職或兼職調解員,還發動熱心公益、善於調解的“田秀才”“土專家”“山歌王”充實調解隊伍。目前,我區已建成人民調解組織1.93萬個,人民調解組織去年受理的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達99.33%。
從漓江之畔到北部灣畔,從桂西邊陲到桂東門戶,織密人民調解工作網絡已成為我區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的一個重要抓手。
在南寧市,該市綜合佈局設置2323個人民調解組織,人民調解員達14644人。2021年至今,該市開展矛盾糾紛排查136.37萬次,調解各類矛盾糾紛9萬餘件,調解成功率97.8%。
在桂林市興安縣,該縣人民檢察院建立健全人民調解組織和人民調解員名冊,做好依法設立的組織備案工作,完善工作考核評價標準,並將考核情況與調解員等級評定、辦案補貼掛鉤。
在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當地公安機關積極培育和發展人民調解組織、志願者隊伍,發揮他們熟悉社情民意、群眾基礎好的優勢,建立覆蓋全縣的矛盾糾紛排查網絡,化解“老大難”糾紛。
自治區黨委政法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廣西壯族自治區多元化解矛盾糾紛條例》今年1月1日起施行,我區將進一步加強人民調解組織建設,構建優勢互補、有機銜接、協調聯動的多元解紛工作格局,讓群眾在法律框架下分清是非、在權利義務統一中判斷對錯,實現事心雙解、案結事了、政通人和。(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江宏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