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藕準備裝筐待運。
晨光尚未刺破天際,賀州市平桂區羊頭鎮壘石村的3000畝荷田已翻涌起黑色波浪。
7月7日淩晨4時,來自湖南永州的李宏帶著一幫工友,踩著星光踏入泥沼,高壓水槍如銀龍入水,淤泥深處應聲浮出白玉——根根近一米長的鄂蓮六號蓮藕裹著泥漿破水而出。“這藕水靈得很,趕早挖才能鎖住鮮氣!”李宏抹了把濺上睫毛的泥點,身後堆成小山的蓮藕蒸騰著清冽荷香。
工人們長袖長褲全副武裝,防水靴深陷淤泥,水槍所到之處,白嫩粗壯的藕節接連現身。為避開午間酷暑,更為了鎖住蓮藕最鮮脆的質地,這場與時間的賽跑必須在上午9時前鳴金收兵。“已挖200多公斤蓮藕,手指泡得發白也值。”一名工人托起兩根5公斤多重的藕王笑道,“想到晚上它就能成粵港澳餐桌上的排骨藕湯,渾身是勁。”
平桂區藕蓮天下水生蔬菜(核心)示範區15900畝荷塘堪稱蓮藕生長的“天選之地”。優質水源浸潤著肥沃土壤,孕育出肉質細膩如玉、入口無渣的極品蓮藕。今年蓮藕種植採取更加精細化管理,總産量預計較去年躍升10%以上。這些承載著水土靈氣的珍饈,每日以5噸的速度奔向粵港澳市場,成為盛夏灣區人舌尖上的鄉愁解藥。
荷田深處,湘音與桂語交織成趣。在老家種地靠天吃飯,來這裡採藕月入6000元。李宏一邊挖藕一邊掰著手指算賬。示範區創造性地構建起跨省勞務協作網,既緩解了本地農忙季人力短缺,更為外地務工者開闢了穩定增收渠道。當冷鏈貨車滿載新藕駛向大灣區,車轍裏沉澱的不只是蓮藕清甜,更是1270戶農戶增收2500萬元的共富故事。
朝陽躍出地平線時,最後一筐鮮藕完成沖洗裝車。李宏眺望著駛向粵港澳大灣區方向的貨車,臉上漾開波紋:“這些‘白玉條’當晚就能變成粵港澳市民的煲湯料啦!”
荷風掠過萬畝碧浪,工人們踩著晨光歸去,防水靴上的泥漿在田埂印下金色軌跡,那是泥土寫給勤勞的勳章。
蓮藕背後的共富密碼,正悄然書寫著現代農業的新篇章。
雙季種植讓荷塘“年收兩茬”,“藕+蝦”立體種養激活生態經濟,蓮蓉月餅與蓮藕深加工藍圖已然鋪展。
這一幕,不僅是蓮藕産業的勝利,更是現代農業對接灣區市場的生動注腳。
現代農業,不僅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思維模式的轉變。平桂區通過雙季種植、立體種養、深加工等多種方式,將蓮藕産業推向新的高度。同時,跨省勞務協作網的構建,為現代農業注入新的活力。
平桂區農業農村局負責人告訴記者,“平桂蓮藕”入選農業農村部2023年第一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名錄。
在雙季蓮藕産業的輻射下,平桂區蔬菜産業蓬勃發展。全區主導産業蔬菜播種面積達10萬畝,其中雙季蓮藕、香芋等特色蔬菜4萬畝,蔬菜産量年均高達30余萬噸,先後註冊有“非常桂”“野裏鄉”産品品牌,共有蔬菜産品綠色食品認證超60個。(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王克礎 通訊員 陶勝平 黃慶健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