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在北海紅樹林濕地灘塗上,廣西海洋地質調查院幾名身著橙色工裝的地質技術員在泥濘中進行採樣。這是廣西地礦局開展“藍碳探秘”——“廣西海岸帶藍碳時空演化與碳匯評估調查研究”項目的一線場景。項目自今年3月啟動以來,至今已完成近50%進度。
據廣西海洋地質調查院高級工程師朝魯介紹,通過分析土壤樣品容重、鹽度、含水率等指標,研究這片“海上森林”的生長環境,探秘其中的碳匯經濟。
據了解,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被稱為“綠碳”,“藍碳”則指海洋生物捕獲的碳,其中紅樹林、海草床、鹽沼是三大“藍碳”生態系統,它們具有固碳量巨大、固碳效率高、碳存儲週期長等特點。
廣西北部灣海洋生態資源豐富,擁有大面積紅樹林、鹽沼、海草床等海洋藍碳生態系統,其藍碳資源潛力巨大,也是“藍碳探秘”的重點區域。
為確保項目順利進行,技術人員創新採用“地質+生態+遙感”三維技術,如同給海岸線做“CT掃描”——無人機在天上航測碳匯分佈、技術員在地上鑽取沉積柱“翻閱”千年碳賬本、實驗室裏則解析現代濕地的固碳密碼。
“目前項目在5個關鍵區域完成了斷面調查、樣方調查、沉積物柱狀取樣、沉積物表層取樣等工作,初步建立起碳匯監測網絡。”朝魯説。(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唐廣生 通訊員杜小品、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