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塘約村:一個“窮則思變”的貴州樣板
來源:國際在線  |  2018-02-08 13:41:01

  走進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塘約村,除了錯落有致的靚麗民居,林蔭小道旁的綠樹紅花與小橋流水相互交融,一眼就可以看到的還有"窮則思變"四個大字。它們仿佛是要提醒每一位到訪者,這個2017年底人均年收入已達14685元的小康村,在2014年還是年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的國家二類貧困村。

(已過審/要聞)【網絡媒體走轉改】塘約村:一個“窮則思變”的貴州樣板

進入塘約村可看見"窮則思變"四個大字(攝影  楊麗芳)

  “我們塘約村現在已經富起來了,基本上可以帶動300到400人的流動勞動力脫貧,現在我們想做的就是帶動周邊村的貧困戶,要肩負起'先富帶後富'的社會責任。”塘約村黨總支書記左文學説道。

(已過審/要聞)【網絡媒體走轉改】塘約村:一個“窮則思變”的貴州樣板

塘約村金土地合作社種植大棚(攝影  楊麗芳)

  短短3年時間,這個原本在貴州再普通不過的村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4年的塘約村,和貴州多數貧困鄉村並無二致。

  “早些年,村子裏不通水電,沒有橋梁和公路。青壯年在土地上呆不住。”塘約村金土地合作社負責人之一的唐從富説,他也曾是這洶湧的打工潮中的一員,最多的時候,塘約村的1400多勞動力,有1200多人外出打工,30%的土地撂荒。"現在好了,有了合作社之後,大家在家門口就可以就業,村民們入股後年底就能拿分紅,村裏的土地也都用起來了。我們提倡的是蔬菜下田,果樹上山,因地制宜,提高土地利用率。"

  2014年,本來就是國家二類貧困村的塘約村遭遇百年不遇的兩次洪災後,變得更窮。“政府幫助災後重建,就想著要通水電,修橋修路才可以發展起來。”左文學説,“我們發展這幾年最大的感受就是等不得、坐不住也輸不起。”

  洪災過後的塘約,沒有只等政府幫扶,而是抓住深化農村改革機遇,走出抱團發展的新路子。塘約村成立了村級合作社及土地流傳中心,通過對全村土地、林地、集體建設用地、農村房屋、小型水利、集體財産等七權進行確權,通過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讓確權、賦權、易權有效轉換,把土地回歸到村集體,實施“七權同確”改革。

  如今的塘約,短短兩年功夫就從分散的小農經濟向現代農業轉變,全村蔬菜、蓮藕、精品水果、綠化苗木基地發展到3800畝。 村集體經濟收入從不足4萬元增加到200多萬元。

(已過審/要聞)【網絡媒體走轉改】塘約村:一個“窮則思變”的貴州樣板

塘約村科技農業示範園(攝影  李宇)

  "時代的發展是迅速的,合作社不能一成不變,光靠農産品的種植是不夠的。我們2018年正在規劃打造屬於塘約的産品品牌,讓每一個吃上我們農産品的消費者可以從種植、分揀中心和冷庫中心等形成過程追溯到農産品源頭,了解到産品是否是有機的,是否是安全的。"唐從富在種植基地前笑瞇瞇的説,"並且通過對農産品的深加工讓農産品上到超市裏面去,增加農産品的附加值。"

  談及2018年塘約村如何發展,左文學説:“時代變化太快了,我們不能等,我們也不能坐著吃老本。我們現在需要的是‘新型農民’,也就是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人員,要把村民送出去學習,把高素質人才請進來。”(文 楊麗芳)

(已過審/要聞)【網絡媒體走轉改】塘約村:一個“窮則思變”的貴州樣板

塘約村未來鳥瞰效果圖(攝影  李宇)

編輯:羅奇波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