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發展産業村民最擔心賣不出去。”9月8日,貴州銅仁思南鸚鵡溪鎮翟家壩村村民冉成福看著眼前的茶園説,自村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貴州品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展合作,由其提供技術指導和産品回收後,村民生産已無後顧之憂。
貴州思南農技人員在種植基地進行技術指導 (供圖 思南縣委宣傳部)
“利益聯結後效果大不同。”翟家壩村村民冉成福到合作社管理茶苗,三個月時間掙得8000多元勞務收入。2017年10月,翟家壩村村民將1000余畝土地和荒山全部流轉給村集體,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利益聯結,抱團發展。
2014年以前,思南縣邵家橋鎮漁溪溝村還是三類貧困村,全村1228人,耕地卻只有1063畝,人均不足1畝地,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50戶350人。
2014年,漁溪溝村動員村民將土地、荒山荒坡全部流轉給村集體經營,獲得利潤按照村民30%、村集體30%、村辦企業40%分配,形成了“334”的利益聯結方式。
在漁溪溝村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村裏組建了建軍建材公司、建群勞務公司和集群農業發展公司,不但辦起了建材廠和標磚廠,還建成了800畝柚子、300畝葡萄和年出欄500頭生豬的養殖場。
截至2018年初,漁溪溝村集體經濟積累突破1000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萬元,實現從“貧困村”、“空殼村”到“小康村”華麗蛻變。
思南縣興隆鄉天山村以“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推動農業産業結構轉型升級。
天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集中流轉土地340畝發展油茶種植,採用林下套種方式種植辣椒花生200畝,同時與鄰村合力打造1200余畝生態油茶園區。生態油油茶由村集體負責統一管護、辣椒由村集體負責統一收購售賣,減少農戶種植風險。
“産業發展離不開農民,農民脫貧致富要依託産業。”思南農牧科技局副局長葛廷福認為,通過建立“利益共同體”,真正把村集體、企業和農民三者“串”起來,激活各種生産要素,抱團發展,才能做大産業,帶動農村農民持續增收。
資源、農民和市場捆綁在一起,“利益聯結”就在一起,便能成為農村農民增收致富的“效益紐帶”。利益聯結,捆綁發展,農民直接成為産業鏈上的投資者、參與方、受益人,滾動發展的能力大大提高。(思南縣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