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貴州頻道消息(楊雲):近年來,中國“天眼”落戶貴州、大數據産業佈局、立體交通連接四方,讓貴州從貧瘠落後的欠發達地區轉變為擁有前沿科技、新興産業和現代化大交通的“三有”省份。同時,全域旅遊戰略助推了貴州“山地公園省”的建設,文化産業規劃讓“多彩貴州”享譽海內外,貴州歷經多年打造的“山地公園省”和“多彩貴州”這“兩新”形象已成為當今世界對貴州的新認識。
改革開放40年,新時代貴州創造的“三有”省份和“兩新”形象名片顛覆了數百年來貴州“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人無三分銀”及“夜郎自大、黔驢技窮”等印象。連續30個季度經濟增速位列全國前三,多彩貴州日新月異。
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貴州,不走資源消耗、粗放擴張、發展獨大的老路,而是選擇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的新路,經濟建設以綠色發展為行動指南,産業選擇以生態為根本遵循,創富路徑以和諧共生為旨歸,不斷探索創造綠色的深刻變革,進行包括資源、技術、資本、制度等多重要素的重組。在貴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綠色位居正中。
貴州清鎮紅楓湖實施嚴格的生態保護(攝影 楊雲)
雲山阻隔行路難,望斷天涯空嗟嘆。500年前被貶貴州修文龍場的王守仁(陽明先生)在《瘞旅文》中曾這樣形容貴州:“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
2014年,貴廣高鐵開通,貴州進入高鐵時代。從” 零”開始,如今貴州鐵路出省通道達到14個,形成貴陽至周邊省會城市及泛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地區2至8小時高鐵交通圈;2015年,貴州率先在西部實現“縣縣通高速”,如今高速公路里程增至5800余公里,高速公路出省通道達到17個;2015年,貴州北入長江的烏江高等級航道實現通航, 2017年,茅臺機場通航,貴州實現通航機場市(州)全覆蓋,形成“一樞紐十支”民用運輸機場佈局。2018年貴陽—莫斯科直飛洲際航線開通,貴州國際航線達到24條。
“高鐵、航空、高速公路,入黔出黔很方便。”2018年國慶黃金周,來貴州旅遊的劉冬認為,“天塹變通途,處處見風景,貴州變化真大。”
2018年,貴州已有1個幹線10個支線機場,貴州支線機場出港直飛航線達到130余條。曾經的千山阻隔如今連成風景線,“開門見山”的貴州人吃上“旅遊飯”。目前,貴州70余個景區已可以實現30分鐘進入高速公路系統。
從2017年開始,貴州計劃用三時間年在全省開展農村“組組通”公路大決戰,計劃累計投入資金388億元,對全省3.9萬個30戶以上未通硬化路的村民組,規劃建設通組公路9.7萬公里,徹底打通交通“最後一公里”。
貴州赫章山區通村通組公路讓烏蒙山道路更暢通(攝影 楊雲)
交通的改善,讓貴州的發展有了更多的可能和預見,大數據、智慧製造等新興産業方興未艾,讓貴州的發展有了堅實的翅膀。“千企改造”“萬企融合”提升了貴州傳統行業競爭力,大數據這棵“智慧樹”成為越來越多實體經濟企業的“搖錢樹”。
新時代財富追逐生態。惠普、富士康、IBM、微軟、高通等企業紛紛投資貴州,蘋果中國雲、華為、騰訊等數據中心在貴州落地。貴州省商務廳數據顯示,已在貴州落地的200多個大數據項目投資額超過2400億元,落戶貴州的世界500強企業和中國500強企業已超過150家。2018年上半年,貴州經濟以10%的增速領跑全國,是全國唯一一個實現兩位數增長的省份,經濟總量也從倒數躍升至全國第23位。
東看南望。貴州被納入長江經濟帶和珠江-西江經濟帶,同時,又擁有經廣西南下的西南出海通道。新的“南向通道”為貴州帶來更大的機遇,由北部灣海港和南寧向北經貴陽、重慶、成都,連通蘭州和西安,將形成中國西部地區第一條南北縱向大動脈。貴州不沿江、不沿海、不沿邊的“三不沿”狀態正在轉變為近江、近海、近邊“三臨近”發展優勢,迎來更多的開放機遇。目前,貴州與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經貿往來。
貴州綠色實踐,保障了連續多年經濟增速位居全國前列。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舉辦10年來,貴州已然將生態理念貫穿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以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為主攻方向,實施“千企改造”“千企引進”,以更低的資源消耗、更小的環境影響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貴州省六盤水市把“生態+”理念融入發展全過程,謀綠色發展,做綠色文章。貴州省國家級貴安新區探索創新“綠色金融+綠色製造、綠色能源、綠色人居、綠色交通、綠色消費”(1+5)綠色發展模式和“綠色大數據+綠色金融+綠色脫貧”三融合驅動特色路徑。貴州省安順市大力實施綠色通道綠化、山地造林綠化、植被恢復造林、森林生態廊道等林業工程和項目,使全市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貴州省銅仁市梵凈山成功入選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53處世界遺産和第13處世界自然遺産。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認為:梵凈山滿足了世界自然遺産第十條(生物多樣性)標準,展現和保存了中亞熱帶孤島山嶽生態系統和顯著的生物多樣性,世界遺産委員會一致認可梵凈山具備世界遺産所需的“突出普遍價值”。梵凈山成功申遺的背後,正是貴州牢守生態紅線、秉持綠色發展理念的成果,更是中國著力構建生態多樣性保護網絡取得明顯成效的縮影。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原中方首席顧問、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沈國舫院士表示,“這幾年我們親眼目睹了一個曾經是發達程度不足的較為貧困的貴州省,在保護好優良的綠水青山生態環境的同時,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
作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之一,2013年至今,貴州共推進13項相關改革,五級河長制、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損害黨政幹部問責、排污權有償使用、污染第三方治理等舉措,引領全國風氣之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貴州正在成為現實。
從2008年開始謀劃舉辦生態文明貴陽會議開始,10年來,貴州搶抓機遇,積極作為,著力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全省生態文明意識不斷增強,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綠色産業加快發展,初步探索出一條具有貴州特色的綠色發展新路。
久困于窮,翼以小康。作為中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貴州省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全力總攻絕對貧困,不斷積小勝為大勝。截至2017年底,貴州貧困人口從2011年底的1149萬減至270余萬,貧困發生率從33%降至8%。
江南千條水,雲貴萬重山;五百年後看,雲貴勝江南。如今的貴州人常引用明代劉伯溫的詩來表達自己的信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