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市黔西縣紅板小學午餐:從“柴火土豆”到“餐餐有肉”的“變遷”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18-10-30 17:03:08

  從中建鄉政府出發,越野車一路向山頂上的紅板村攀爬,雖然通村路已經在兩年前得以硬化,但陡峭的山勢和蜿蜒曲折的通村路依然讓人感受行駛的艱難。“上下紅板村只能開20多邁,彎多路險不安全。”畢節市黔西縣中建鄉政府的駕駛員説。

  位於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畢節市黔西縣中建鄉是貴州省100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高山頂的紅板村更是中建鄉的最貧困村。2014年建檔立卡精準扶貧工作開始之前,高達百分之三十九的貧困發生率説明瞭這個彝族苗族人口組成的高山村落的窘迫。

  畢節市黔西縣紅板小學午餐:從“柴火土豆”到“餐餐有肉”的“變遷”

黔西縣紅板小學的營養餐宣傳

  車子行駛了30多分鐘,攀爬了幾十道急彎,才來到海拔1700多米的中建鄉紅板小學,霧氣籠罩下的教學樓內書聲琅琅。

  “今天中午有青椒炒肉絲,土豆炒肉、番茄炒雞蛋和白菜豆腐湯,‘三菜一湯’的標準,每天都換著花樣給孩子們做。”紅板小學的老師們説,自從營養餐辦起來後,孩子們就沒再餓著肚子上課了。

  然而,這在7年前是不可想像的。據紅板小學老校長陳龍回憶,紅板村地勢高寒,實施營養餐計劃前,學生們上學除了背一個書包外,還要背一個編織袋,裏面裝的是木柴、煤炭和土豆。柴火用來在教室裏燒火取暖,土豆則是他們在學校裏的午餐。

  “現在,營養餐不僅讓山區孩子有飯吃,還注重營養搭配,讓孩子吃得營養。”中建鄉人民政府鄉長羅舟説,“營養餐頓頓有肉,孩子和家長們都‘點讚’。”

  7年前,貴州許多山裏娃頓頓吃著“黃豆蒸飯”,或以土豆充饑,甚至有孩子因營養不良在課堂暈倒。7年後,香噴噴的“營養餐”進入一所所山區學校食堂,“頓頓有肉”已成“標配”。

  營養補助讓孩子們體質明顯提升。已經在中建鄉工作了8年的羅舟回憶,多年前,山裏娃不僅個子小,而且不愛上體育課,集體活動時常有人暈倒。如今孩子們明顯長高了,更壯實了,吃飽穿暖,愛笑也更活潑好動了。

  畢節市黔西縣紅板小學午餐:從“柴火土豆”到“餐餐有肉”的“變遷”

黔西縣紅板小學的營養餐食堂

  “一粥一飯當珍惜。”紅板小學三年級的紅紅説,“以前我哥哥讀書時,每天要麼帶土豆,要麼餓肚子。我比他幸福多了,中午不再餓肚子,我都長高了好多。”

  據貴州省畢節市疾控部門測評,畢節市6歲至16歲學生平均身高比2012年同齡學生平均增高2釐米左右。營養狀況提升的同時,學生成績也有提高。

  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之初,部分地區營養餐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少數地方還出現學生營養補助被擠佔或挪用等問題。近年來,貴州教育部門不斷改進營養餐制度,最大限度堵塞漏洞,一些供餐模式正明顯規範化。

  目前,貴州採取統一招標、統一採購、統一配備、統一運送模式。教育部門設置“門檻條件”,要求配送食物價格必須低於當地鄉鎮市場價,然後由鄉鎮政府和鄉鎮中心學校與所有配送企業進行競爭性談判,談妥配送食物的週期,自行選擇更優質的配送企業。

  為優化配置,貴州大部分地區學校食堂供餐包括兩種方式:一是包餐制,即全體學生統一伙食費標準,由學校食堂提供統一飯菜;二是自購制,即飯菜品種、數量由學生自由選購,學校食堂憑充值卡或飯菜票結算。

  畢節市黔西縣紅板小學午餐:從“柴火土豆”到“餐餐有肉”的“變遷”

黔西縣紅板小學的學前班兒童

  吃營養餐,孩子們身體壯了,學習勁頭也足。“別看紅板小學在偏遠山區,但這幾年娃娃們考試成績在全鄉看也不差。”羅舟説,在貧困山區,營養餐對推動教育扶貧有著特殊的意義。

  “紅板是中國營養餐催生地之一,今天各民族孩子的幸福上學都離不開黨和國家的關愛。”作為黨培養出來的彝族鄉長,從農村出來的羅舟聽著新紅板小學內傳出的一陣琅琅讀書聲説,“石頭土墻房屋的舊紅板小學要修繕後保護起來作為全鄉愛國主義教育點,讓孩子們永遠記住營養餐的來之不易,也借此激勵所有孩子刻苦學習,用奮鬥去改變自己。”

  如今,在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貴州省,“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已成為全省推行營養餐的特色品牌。不少鄉村受訪人員表示,營養午餐“沒有回頭路”,是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惠民工程”,是助力教育脫貧的有效手段。

  貴州省2018年教育脫貧攻堅“夏秋攻勢”將持續至12月。貴州省教育部門發佈消息表示,繼續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和農村學前教育兒童營養改善計劃,鞏固營養改善計劃提質升級成果,不斷提高貴州特色營養改善計劃實施水準。在貴州省66個貧困縣全覆蓋實施農村學前教育兒童營養改善計劃的基礎上,確保在2018年底實現農村學前教育兒童營養改善計劃全覆蓋。(黔西縣委宣傳部)

編輯:岳旺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