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野玉海景區內的海坪彝族文化園,到處可見彝族文化的標誌性建築與景點,恍如走進千年前的彝族部落。
美麗的千戶彝寨 攝影 高松
這座文化園的誕生,得益於水城縣用活了國家易地扶貧搬遷的政策,將移民搬遷融入到景區建設、建設突出彝族文化元素,達到開發民俗民間燦爛文化、依託旅遊業助推貧困戶脫貧、促進景區持續發展的“三贏”目標,讓千戶彝寨變成了“遷富彝寨”。
遊客在彝寨裏遊玩 攝影 高松
重塑鄉愁
千百年來,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海坪當地彝族同胞都要舉行隆重的火把節。這一傳承,成了當地民族文化的深刻記憶。水城縣當初在建設千戶彝寨時,就充分考慮到了如何鑲入彝族文化元素、重塑鄉愁。於是,水城縣野玉海景區千戶彝寨項目應運而生。
千戶彝寨項目被列入六盤水市2012至2015年扶貧生態移民工程。2014年,水城縣在景區內啟動了總建築面積達11.6萬平方米的千戶彝寨建設,將周邊6個鄉鎮29個村、1006戶4123名貧困人口,集中搬遷融入到了景區內。
彝寨風情街一角 攝影 高松
搬遷致富
千戶彝寨搬遷項目實現了讓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循環發展。
作為2016年首批遷到千戶彝寨的貧困戶,安信書一搬來就被安排到景區的舞蹈隊。旅遊旺季時,她與另外三十多名舞蹈隊員,定時為遊客們表演傳統的彝族舞蹈。遊客不多時,她們則自娛自樂地在景區入口處唱歌跳舞,或到景區的服飾店裏,繡制彝族旅遊刺繡。
“以前生活條件差,靠種地根本沒辦法脫貧,能吃飽飯就算不錯了,哪敢想像住上現在的小洋房。”安信書説。
如今,千戶彝寨搬遷項目通過整合周邊資源、創新經營模式,以“易地扶貧”為核心,以彝族文化開發保護為框架,走出了一條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彝族文化並行、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並重、脫貧攻堅與産業發展共贏的“三變+旅遊+扶貧+易扶”的易地扶貧搬遷新路,開創了一種“産業帶上新移民,旅遊景區安新家”的集中搬遷模式,實現了“搬一個寨子、建一個景區”的目標。
截至目前,野玉海景區以旅遊助推脫貧攻堅的模式,已先後解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業1525人,旅遊扶貧成效顯著。
7月18日,海坪彝族文化園獲中共貴州省委和貴州省人民政府與貴州省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頒發的“貴州省文化産業示範基地”“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兩塊“牌子”。
景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文化園將以此次授牌為契機,進一步加大文化市場主體的扶持引進,增加文化要素投入,充分發揮園區文化資源集聚、文化要素整合、文化信息共享等作用,為六盤水文化産業文化集聚、項目孵化、呈現特色、形成規模等方面再立新功。
彝寨歡歌,盛世火騰,點燃了海坪彝族小鎮的靈魂與熱情。這裡,正演繹著古老的彝族傳説;這裡,正釋放著多彩的文化魅力;這裡,讓人返璞歸真。(文 高松 蔡小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