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群眾吃上“技術飯”端穩“就業碗”丨貴州推進高品質就業夯實民生之本
來源:天眼新聞  |  2022-02-25 18:04:08

  過去,對於是否外出務工這個問題,威寧自治縣兔街鎮花紅坪村村民楊選亮沒有多少猶豫。在浙江,他一幹就是近10年。

  如今,是否回鄉就業?楊選亮也少了昔日的糾結,一方面,家裏愈加年邁的老人需要照顧;另一方面,家門口就業的機會也多了。

  憑藉多年在外務工積累的技術經驗,楊選亮和妻子被招進位於威寧經濟開發區的貴州高湖服飾有限公司,並迅速成長為熟練工,夫妻倆月收入達八九千元。

讓群眾吃上“技術飯”端穩“就業碗”丨貴州推進高品質就業夯實民生之本

荔波縣“粵菜廚師”培訓現場。

  楊選亮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的心願,而一直在荔波縣城當廚師做黔菜的張淩榮,則通過當地開展的“粵菜師傅”培訓提升了技能,多了攬客手藝的她就業路越走越寬,不僅自己創業開了飯店,還帶動了四五個人就業。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2021年以來,圍繞“四新”主攻“四化”,貴州以推動實現更高品質就業為目標,不斷完善就業創業政策體系,大力開展多種形式技能培訓,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千方百計築牢和擴大就業基本盤。如今,新國發2號文件給貴州人民送出的“提升勞動者就業能力和收入水準”這一“大禮包”,必將讓貴州的能工巧匠越來越多、就業渠道越走越寬。

  就業家門口 安心奔前程

  正月十五過後,修文縣龍場街道龍潭社區易地扶貧搬遷戶晏從英就忙碌了起來,“最多的時候一天要跑3家,主要就是做衛生清掃工作,一戶一次100元,一個月下來最少也有3000塊。”自從搬到龍潭社區後,晏從英先後參加了家政、廚師、服裝加工等多項培訓,並最終憑藉家政技能實現了家門口穩定就業。

讓群眾吃上“技術飯”端穩“就業碗”丨貴州推進高品質就業夯實民生之本

修文縣龍潭社區。

  新國發2號文件提出,全面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建設一批就業幫扶基地、返鄉入鄉創業園、創業孵化示範基地。

  “目前,社區有勞動力戶數363戶647人,一戶一人穩定就業達100%。”龍潭社區黨支部書記劉燕紅説,龍潭社區一直致力於創建“就業型社區”,通過技能培訓、引進幫扶車間、鼓勵自主創業等措施,帶動搬遷群眾就近穩定就業。下一步,將根據“新國發2號文件”指示精神,進一步開展搬遷群眾技能培訓,不斷挖掘就業崗位,促進充分就業,努力實現群眾高品質穩定就業,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

  産業集群發展的威寧經濟開發區,隨著落戶企業隊伍不斷壯大,其培訓吸納勞動力就業的能力也在不斷增強。落戶其中的貴州高湖服飾有限公司,針對缺乏就業技術的群眾,在保障基本工資的基礎上,為務工群眾進行專業培訓,待員工培訓合格正式上崗後,按照底薪加計件工資發放相應勞動報酬。威寧自治縣人社部門也通過向企業發放以工代訓經費,鼓勵企業大量吸納閒置勞動力就業。

  據威寧自治縣人社局提供的就業數據顯示,2021年,全縣共促進18.2萬名脫貧勞動力、2.97萬搬遷勞動力、4.486萬邊緣戶勞動力就業。

  吃上“技術飯” 端穩“就業碗”

  “這是我跟老師學織的圍巾,大家都説織得不錯,挺有成就感。”拿著參加街道舉辦的手工編織技能培訓後編織的作品,遵義市匯川區上海路街道南京路社區殘疾居民劉北京一臉驕傲,“不僅學到了手藝,還有培訓補助。”

讓群眾吃上“技術飯”端穩“就業碗”丨貴州推進高品質就業夯實民生之本

  據介紹,上海路街道將殘疾人技能培訓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相結合,通過邀請專業培訓教師,為轄區殘疾群眾開設就業技能培訓,幫助他們打開“就業創業之門”。目前,已相繼舉辦6期技能培訓班,累計培訓殘疾群眾200人。

  新國發2號文件提出,大規模多層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完善職業技能培訓基礎設施,加強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加大對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支持力度,做強職業技能服務品牌。健全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

  遵義市緊緊圍繞産業發展,聚焦醬香白酒、茶葉加工、紅色旅遊、養老服務等特色産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構建“發展引領、産業保障、就業幫扶”三個層次職業培訓機制,強化技能人才培養。並著力實施重點群體培訓,對有培訓意願的農村轉移勞動者、城鎮登記失業人員、退役軍人、殘疾人、退捕漁民等就業困難群體開展“訂單式”職業技能培訓。2021年,遵義市開展脫貧勞動力及易地搬遷勞動力技能培訓4.39萬人次、鄉村振興“短平快”農村實用人才培訓8.71萬人次。今年,遵義將全面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加大創業載體創建力度,著力提升職業技能培訓實效,加大有組織勞務輸出力度,全力以赴穩就業保就業。

  “新國發2號文件提出,要加大勞務輸出和就地就近就業支持力度。”威寧自治縣就業局公共就業服務股股長劉莉説,今年1月以來,通過“春暖烏蒙”“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等大型活動推薦崗位5200余個,達成就業意向800余人。截至目前,通過專車、專列等方式“點對點”輸出助返鄉勞動力順利返崗4.1萬人。

  技能上臺階 拓寬就業路

  “繡娘隊伍壯大了,技藝水準也越來越高,公司的産品在市場上更受青睞。”春節假期結束,雷山縣阿妮繡業有限公司順利復工。今年,公司與知名服裝企業達成合作,發展更上一層樓。

讓群眾吃上“技術飯”端穩“就業碗”丨貴州推進高品質就業夯實民生之本

在雷山舉行的貴州省非遺技能大賽決賽上,苗繡比賽吸引了當地周邊繡娘到場交流學習。楊承鴻 何定玲 攝

  公司負責人楊阿妮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名繡娘”,一直致力於將苗繡推向市場,公司生産的苗繡産品遠銷北上廣,甚至出口至日本、法國等國家,帶動雷山縣近300名繡娘就業。

  新國發2號文件提出,加強創新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壯大高水準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提高技術工人待遇水準。

  據悉,為滿足黔東南州民族民間工藝品産業發展的需要,加快培養行業高端人才,黔東南州工信委、州教育局等部門共同協作,在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開設旅遊工藝品製作與設計專業的基礎上,建設旅遊工藝品製作與設計培訓平臺,保護、傳承和拓展黔東南民族民間工藝品中獨具特色的銀飾、刺繡民族文化,全方位,多形式培養一批實用性強的高級職業技術應用人才。

讓群眾吃上“技術飯”端穩“就業碗”丨貴州推進高品質就業夯實民生之本

貴州省非遺技能大賽決賽上,一名苗繡選手正在進行刺繡創作。楊承鴻 何定玲 攝

  目前,黔東南州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42人、省級非遺傳承人139人、州級非遺傳承人282人。全州20余萬名婦女吃上了“手工技藝飯”。

  在黔南州,隨著東西部合作交流越來越深入,該州去年開展東西部勞務協作培訓142期,其中“粵菜師傅”培訓26期,培訓農村勞動力1153人,建立“粵菜師傅”培訓基地2個,並率先探索構建粵黔兩地跨省專項職業技能評價體系,實施完成了首批職業技能評價考核,有91名黔南籍農村勞動力參加培訓考試並獲得全國通用的《專項職業能力證書》。

  今年該州將持續圍繞“廣東技工”“粵菜師傅”“南粵家政”三大工程開展技能人才培養工作,完善職業技能異地評價體系,多形式開展粵黔兩地跨省專項職業技能考試,拓寬培訓的方式,加強創新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增加群眾就業渠道,將新國發2號文件有關“提升勞動者就業能力和收入水準”政策落到實處。(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丹 劉娟 潘樹濤 周陽 李麗 高榮華)

編輯:羅淼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