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黔北大地,遵義製造的齒輪到底飛得有多高?
“如今,遵義‘智造’的齒輪已扶搖直上行萬里,飛到了火星,是中國飛得最高的齒輪。”貴州群建精密機械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總工程師申曙光是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三號任務突出貢獻者,也是航天高端齒輪生産製造技術攻關突破者,更全程經歷了貴州群建精密機械有限公司的“飛天”嬗變。
他説,科技創新,引領未來,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從“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到“火星探測”,我們先後參與“神舟”系列、“天舟”系列與“天宮”系列、“嫦娥”系列以及“祝融號”火星探測等國家重大空間工程項目,依託科技創新和精湛技藝鑄就了航天器的重要“關節”,以踔厲奮發的實際行動,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偉大遙想成為今天高品質發展的生動實踐。
一
初心不改青雲志,積功馳騁萬里途。一咬一合的輪齒間不僅記錄光陰的流轉,而且見證了貴州群建精密機械有限公司風雨兼程走過的不凡歷程。
1968年,響應國家“三線建設”號召,由上海第一機床廠、上海機床齒輪廠、上海量具刃具廠、上海第二機床廠、上海組合夾具廠、上海星火模具廠等6家單位,開始籌建國營群嶺機械廠和國營群建機械廠(貴州群建精密機械有限公司的前身)。1992年,按照國務院“七五”調遷計劃,該公司從原遵義縣板橋鎮大溝鄉搬遷到遵義市航天高新技術産業園區。2004年完成規範改制,組建了貴州群建齒輪有限公司,2008年6月更名為貴州群建精密機械有限公司。
從來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日復一日的堅持。貴州群建精密機械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母庚禮説,我們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十研究院下屬專業化程度較高的企業之一。幾十年來,始終以載人航天精神、三線精神為引領,專注堅守在精密傳動研發製造領域。從往昔一度瀕臨破産,到如今的“起死回生”、行穩致遠,是率先實施的股份化改制打通了企業發展的“任督二脈”,激活了改革創新的內生動力,更堅定了走專業化發展道路的方向和決心。
如今,貴州群建精密機械有限公司是中國航天系統唯一的齒輪及傳動産品專業製造企業、中國齒輪行業協會副會長單位、小模數齒輪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單位,參與了國家齒輪標準的制定,是中國齒輪行業最具創新企業50強。長期承擔國家重點項目齒輪産品的研發生産,具有完整的開發體系,在齒輪産品及製造技術上擁有140多項專利,並被中國機械通用零部件工業協會評為中國齒輪行業最具影響力企業,連續兩次入選貴州製造業100強。2022年入選了工信部國家級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2020年,群建精密空間工程高端齒輪研發團隊獲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首屆航天報國重大貢獻獎之“航天報國英才獎”。
二
齒輪雖小,看似簡單,然而每一道生産工序裏都是科技與創新的智慧結晶。從釐米到毫米,再到微米,每一個超精密級的研發,容不得絲毫偏差,留不得任何瑕疵。
11月10日,記者走進貴州群建精密機械有限公司車間,現代化齒輪生産線率先映入眼簾,機械手臂在自動化加工島臺上來回轉動,滾齒機、倒棱機、剃齒機有序運轉,精密加工後的齒輪锃亮地呈現眼前。
“齒輪到底有多重要呢?”記者問道。
“國徽上的齒輪代表工業,象徵工人階級,齒輪是工業的命脈。”申曙光説,以齒輪為代表的零部件不僅是國家裝備製造業的基礎性産業,也是國民經濟建設各領域的重要根基。齒輪作為機械傳動中傳遞運動和動力的零件,它是汽車、機床等多個高端機械裝備領域中的關鍵件,通常決定了整體裝備的主要性能。它屬於超精密製造、微納米製造,精細化程度高,更是突破相關領域“卡脖子”工程的重要一環。
如今,我國齒輪技術從被國外“卡脖子”到進入世界領先行列,遵義“智造”貢獻了重要力量。貴州群建精密機械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余泳説,目前我們生産為空間對接機構配套的齒輪傳動産品,産品穩定性、可靠性已與國際水準一致。
在生産實踐中,貴州群建精密機械有限公司針對核心、關鍵工序,自籌資金開展自動化、數控化改造,組建自動化製造單元、單機製造單元,實現了滾、倒、剃、打標等多工序自動化連續作業,進一步提高生産效率、穩定保障品質。目前該公司批量齒輪的生産能力達到200萬件/年。
創新驅動發展,人才則是根基。截至2022年10月,該公司專業技術人員佔比為28.81%,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正高級工程師5人,副高級工程師18人,高級技師12人,技師39人,高級工110人。自2002年開始參與國家空間工程重點項目的二十年來,該公司涌現了一批以“全國機械工業勞動模範”龍見炳為代表的突出貢獻人員,有“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國齒輪行業科技領軍人物”“中國航天基金獎”獲得者、“探月工程嫦娥三號任務突出貢獻者”“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和“貴州省高層次創新人才”獲得者。
得益於專業人才集聚,公司不斷增強了自主創新能力。特別是與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中南大學等高校的産學研合作,柔性引進博士研發人才,加強對精密傳動減速器關鍵技術的攻關研究,解決企業産品開發技術難題,加快技術創新的推進力度和成果轉化成效。同時,聯合國內傳動領域知名院校和企業,承擔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和項目2項,共同解決我國齒輪行業“卡脖子”技術問題,推動行業整體技術進步。
2020年11月,貴州群建精密機械有限公司“龍見炳勞模創新工作室”被省國防工會授予貴州省國防工業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2021年12月,“高可靠長壽命精密傳動齒輪係關鍵製造技術與應用”榮獲2020年度貴州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21年12月,“外骨骼驅動關節”成功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門特種機器人“揭榜”優秀方案。2022年10月,經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審定通過,群建精密成功獲批備案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三
紮根黔北大地,深耕實踐沃土。變化的是時間與歲月,不變的是奮鬥與進步。
貴州群建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始終堅持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聚焦主責主業,踐行“科技強軍、航天報國”的企業使命,著眼服務國家重大工程、國防建設和地方經濟建設。
走進該公司的熱處理中心,機器轟鳴生産忙,表面處理車間、熱處理車間及熱處理檢驗中心,處處都是熱火朝天的景象。
“我們的訂單都是滿的,熱處理服務範圍不僅涵蓋了遵義,而且更延伸到省內外地區,如陜西、重慶、江蘇等地,熱處理服務客戶達30余家,年熱處理協作産值達300萬元以上。”熱處理中心車間主任黃傑名説,目前我們日産熱處理能力在1萬件以上,年承接熱處理能力達3000噸。
與熱處理中心一樣忙碌的還有貴州群建精密機械有限公司所屬的遵義群建塑膠製品有限公司。在其車間廠房的智慧化生産線上,為海爾冰箱配套生産的一件件注塑産品列隊而出。現場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實施“基於注塑雲平台下的智慧注塑工廠”項目,我們實現了對傳統製造的智慧升級,最高日産90多個品種近10萬件産品。
“基於注塑雲平台下的智慧注塑工廠”項目,是群建塑膠在遵義市工業和能源局積極協調下,通過申請資金和項目扶持建立起來的“智造”項目。該項目通過信息化和自動化結合,對産品生産週期精準控制,達到提高生産效率、降低勞動強度的目的。隨著項目的實施,2021年,群建塑膠成為工信部支持的第一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在遵義製造向遵義“智造”邁進的新征程上,小齒輪撬動著行業大市場,引領著科技大創新,書寫著時代大發展。
“十四五”期間,貴州群建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將繼續聚焦“核心産業、重要客戶、重點項目”,更加注重科技創新,聚力新産品開發,加快技術成果轉化,做精做專品牌,全力打造航天航空防務領域精密傳動裝置核心製造商、汽車領域新能源動力傳動部件重要製造商、智慧裝備領域機器人關節知名製造商、模具注塑領域智造服務一體化品牌製造商“四個製造商”,積極構建軍用、民用、國際化經營均衡發展格局,為助力遵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未來,貴州群建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將持續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奮力譜寫企業高品質發展新篇章。(遵義日報記者 李培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