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三線”印跡 | 盤江礦機:從“三線熔爐”到“礦機之星”
來源:今日涼都  |  2024-06-25 17:17:00

  在盤州市的兩河新區,一片規劃齊整、平坦寬闊的現代化産業園區恢宏鋪開。

  佔地573畝、廠房建築面積達10萬平方米、涵括5個高效運作的生産車間與一個先進的礦井模擬實操基地,共同編織出一幅令人震撼的現代工業圖景。

  這裡,就是盤江礦山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盤江礦機”)的所在地。

尋訪“三線”印跡 | 盤江礦機:從“三線熔爐”到“礦機之星”

盤江礦機辦公大樓

  自1967年建成以來,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雨兼程,盤江礦機從盤江總機廠起步,逐步成長為一家集設備租賃、檢修、加工製造、技術服務、配件供應、檢測檢修、技能培訓為一體的大型煤礦設備生産服務型企業,成為西南地區裝備實力雄厚的礦山設備中心。

尋訪“三線”印跡 | 盤江礦機:從“三線熔爐”到“礦機之星”

盤江礦機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

  盤江總機廠的故事,發軔于上世紀六十年代,一支由27名幹部組成的先遣小分隊,懷揣著滿腔熱血,踏上了這片尚未被工業化觸及的蠻荒土地。

  他們的目標明確而艱巨——在這片藍天與大青山包谷林相連的土地上,籌建一座總機廠,開啟轟轟烈烈的“三線”建設。

  總機廠的籌建之路並非坦途。秉承著進山、靠山、分散、隱蔽的建設方針,幹溝橋被選為廠址,年輪記錄下它的發展軌跡——

  1967年盤江總機廠開始籌建;

  1970年破土動工;

  1976年主要設備安裝完畢,初具生産條件;

  1977年開始試生産並更名為盤江機電修配廠;

  1979年正式投産。

尋訪“三線”印跡 | 盤江礦機:從“三線熔爐”到“礦機之星”

上世紀60年代盤江總機廠建廠初期

  顏廷喜,就是盤江總機廠首批108名新工人之一。1967年9月,16歲的他,從六枝工礦集團來到盤江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直至幹到光榮退休。在他的記憶中,當時的總機廠,僅有兩幢油毛氈覆蓋的簡易房屋和3頂帳篷,連同一個食堂和小鍋爐,構成了全部的“家當”。

尋訪“三線”印跡 | 盤江礦機:從“三線熔爐”到“礦機之星”

上世紀60年代盤江總機廠建廠初期

  條件之艱苦,超乎想像,但這並未阻擋建設者們的腳步。他們用帳篷搭建臨時住所,用歌聲鼓舞士氣,共同構建起8頂帳篷,其中7頂圍繞著一個可以容納25人的帳篷,體現了那個年代的平等與關懷。

尋訪“三線”印跡 | 盤江礦機:從“三線熔爐”到“礦機之星”

上世紀60年代盤江總機廠建廠初期

  生産生活條件的艱苦,並未動搖建設者們的意志。他們吃著簡單的苞谷稀飯和偶爾的紅米飯,搭配著僅加了少許油鹽的老南瓜湯,卻依舊充滿鬥志。

  在煤炭部六十九工程處工程人員的協助下,廠房終於落成。然而,物資的匱乏迫使他們採取非常規手段:自行安裝行車,採用“螞蟻搬家”的方式,將30多臺行車從紅果火車站運抵總機廠,展現出驚人的集體智慧和勇氣。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1992年,盤江礦務局機電公司成立。2004年,機電公司取得了工業總産值5000萬元、職工人均年收入突破14375元的輝煌成就,創下建廠以來的歷史新高。這一成就,不僅僅是數字上的增長,更是一代代建設者汗水與智慧的結晶。

尋訪“三線”印跡 | 盤江礦機:從“三線熔爐”到“礦機之星”

尋訪“三線”印跡 | 盤江礦機:從“三線熔爐”到“礦機之星”

2000年初的機電公司

  時光荏苒,2012年,隨著“退城進園”重要戰略正式實施,盤江礦機公司由幹溝橋遷入兩河工業園區,迎來跨越式升級發展新機遇。

  這一轉變,雖然讓許多老職工淚別舊日時光,但也預示著更加光明的未來。

尋訪“三線”印跡 | 盤江礦機:從“三線熔爐”到“礦機之星”

鳥瞰盤江礦機

  寬闊的新廠區,宛如一條巨型“大鯨”,屹立於綠樹環繞之中,象徵著企業規模與實力的躍升。新廠房的高大明亮、設備的先進高效,讓每一位員工都感到無比自豪。

  走進礦機公司的5個生産車間,它們肩負著各自的使命——

  機加工車間是鋼鐵部件的涅槃之地,這裡主要負責産品製造、配件加工、非標件製作及熱處理工作,産出的帶式輸送機、刮板輸送機、40T橋式轉載機等設備,還擁有一條錨固劑自動生産線,每年可生産樹脂錨固劑500余萬支。

尋訪“三線”印跡 | 盤江礦機:從“三線熔爐”到“礦機之星”

車間生産場景

  電氣車間則是電機運轉的心臟,每年可檢修各類電機、通風機、變電站等數百台設備,確保礦山心臟的正常跳動。

尋訪“三線”印跡 | 盤江礦機:從“三線熔爐”到“礦機之星”

車間生産場景

  結構件車間、機修車間與礦修車間,分別專注于結構件生産、液壓支架檢修與採掘設備維修,每一項工作都精益求精,每一件産品都承載著匠人精神。

尋訪“三線”印跡 | 盤江礦機:從“三線熔爐”到“礦機之星”

車間生産場景

  車間內,“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用心工作、熱情服務”的標語格外醒目。短短十六字,不僅僅是服務工作理念的口號,更是具備全方位技術服務保障能力的誓言。

  針對礦山行業特點,公司專門成立了由100余人組成,對用戶實行24小時“保姆式”服務的礦井技術服務隊,以及被譽為“礦山120”的煤礦採掘設備急救中心。無論是設備的定期維護還是緊急搶修,礦井技術服務隊與煤礦採掘設備急救中心總是第一時間響應,確保礦山運營無憂。

  而今,面對“富礦精開”的戰略要求,公司堅持創新驅動,以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先後成功研發了打鑽防噴孔裝置、負壓自動放水器、液壓超前支護、620(764)型刮板轉載機、皮帶清掃器、智慧乳化泵、選煤用篩板、深孔鑽車等産品。截至目前,公司共取得各類發明專利及實用新型專利150項(其中發明專利19項,實用新型專利131項),揚帆遠航,向“新”而行。

尋訪“三線”印跡 | 盤江礦機:從“三線熔爐”到“礦機之星”

尋訪“三線”印跡 | 盤江礦機:從“三線熔爐”到“礦機之星”

新産品的研發和發明專利

  同時,通過搭建各類成長平臺,如專題培訓班、“職工技術比武”、勞模創新工作室等,培育出彭天文、常春柱、于福江等一批高技能人才。其中“彭天文勞模創新工作室”和“常春柱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為國家級和省級“勞模創新工作室”。公司的礦井模擬實操基地更是人才的搖籃,年培訓能力超過5000人,助力煤礦作業人員快速掌握崗位技能。盤江礦機相繼榮獲“貴州省服務業名牌企業”“貴州省煤礦智慧機械化裝備技術服務基地”貴州省“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等榮譽。

  面對新時代的機遇與挑戰,盤江礦機制定了清晰的發展戰略,提出“立足盤江求生存、跳出盤江搞創新、面向全國謀發展”的指導思想,依託裝備、技術、人才、服務和品牌優勢,深耕盤江煤礦市場,同時積極拓展全國市場,實現裝備製造與礦井服務的雙輪驅動。

尋訪“三線”印跡 | 盤江礦機:從“三線熔爐”到“礦機之星”

鳥瞰盤江礦機

  如今,盤江礦機的市場版圖不斷擴張,不僅在六盤水、畢節、遵義等地紮根,更將觸角延伸至雲南曲靖、富源等省外區域,累計服務礦井達104對,服務産能超過2300萬噸。

  從“三線”建設的艱辛創業,到如今的蓬勃發展,盤江礦機的前世今生,就是一曲艱苦創業與勇於創新的讚歌。在新的征程上,盤江礦機將繼續書寫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在“三線”精神感召下,為六盤水的工業現代化貢獻更大的力量。(六盤水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芳 曾霄 胡玲 報道)

編輯:羅淼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