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是深度涉足煤炭行業的科技型公司;
一方是本地高校專業科研團隊。
因“富礦精開”相遇,企業與高校在素有“江南煤都”美譽的六盤水碰撞出“點石成金”的絢麗火花。
2024年4月23日,六盤水師範學院與貴州華耀研究院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貴州華耀”)舉行“煤矸石製備聚合鋁鐵聯産白炭黑”技術成果轉化簽約儀式,合同總金額共5500萬元人民幣,創下六盤水師範學院科技成果轉化金額歷史新高。
一“石”激起千層浪。貴州華耀為何要花“天價”買入專利?“煤矸石製備聚合鋁鐵聯産白炭黑”技術有何獨到之處?對於六盤水“富礦精開”及工業高品質發展有何重要意義?
日前,記者走進六盤水師範學院與貴州華耀,一探其中究竟。
煤矸石之困:從“工業廢棄物”到“循環富礦”的破局
煤矸石來源於煤炭採、洗過程,屬於傳統意義上的固體廢棄物。
六盤水因煤而生、因煤而興,作為國家“三線”建設時期發展起來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業城市,是長江以南最大的主焦煤基地。
與煤炭産業發展同步,目前六盤水年産煤矸石超1000萬噸、累計超2億噸。隨著煤矸石的大量堆積,佔用土地、污染環境、引發地質災害等一系列問題日益凸顯。面對日益嚴峻的環保壓力,如何更高效地利用煤矸石,成為擺在每一個煤炭企業面前的難題。
“煤矸石製備聚合鋁鐵聯産白炭黑”技術的攻克,為長期受困于生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煤炭行業“打開了一扇窗”。
依託新技術,可利用煤矸石生産出兩種産品:聚合鋁鐵和白炭黑。
據測算,不計設備損耗及其他不可預見成本,利用新技術處理1噸煤矸石,可獲聚合鋁鐵和白炭黑各0.4噸,理論上可獲利約1000元左右。此外,制取聚合鋁鐵和白炭黑後的剩餘殘渣,主要為石英及二氧化鈦,可以直接出售,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對煤矸石的“吃幹榨盡”。
“項目一期建成後,預計年處理煤矸石80萬噸,可提供100多人的就業崗位。”華耀集團董事長陳凱表示,聚合鋁鐵、白炭黑市場前景廣闊,新技術國內領先,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
從人見人嫌的“工業廢棄物”,到人見人愛的“循環富礦”,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成為破局的“神來之筆”。
科技成果轉化的“六盤水模式”:機制創新與生態重構
專利不是鎖在抽屜裏的紙片,科技成果只有轉化後才有價值。
六盤水師範學院與貴州華耀的合作背後,是“需求導向、利益共享、制度保障”的科技成果轉化生態體系。
一直以來,六盤水師範學院堅持發揮自身“豐富的科研資源、突出的應用導向、鮮明的地方特色”的比較優勢,持續健全“企業出題、高校院所響應、以需定研”的産教融合鏈條,引導學校與行業相關的科研團隊想清楚“企業發展需要什麼?”“我能做什麼?”圍繞地方工業經濟的“痛點”精準發力。
“我們鼓勵老師到企業調研、挂職,‘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六盤水師範學院科研處副處長江偉説,科研人員只有下基層到一線,才能了解企業的真實需求,不至於淪為“紙上談兵”。
聚焦“富礦精開”,六盤水師範學院成立“博士教授服務團”主動出擊,堅持調研開路,緊盯生産實踐的堵點、難點,在項目立項、經費支持方面向破解地方發展難題、有應用前景的科研項目傾斜,進一步增強了服務“富礦精開”産業鏈的能力水準。
“煤矸石製備聚合鋁鐵聯産白炭黑”技術成果轉化,正是“需求導向、利益共享、制度保障”體系下的産物。
作為“煤矸石製備聚合鋁鐵聯産白炭黑”技術攻關團隊的領頭人,多年來,六盤水師範學院孔德順教授深耕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領域,始終將解決行業內“痛點”作為自己的科研方向。
為解決困擾煤炭行業多年的“痛點”,孔德順把“煤矸石綜合利用”列為了自己的主攻方向。潛心攻關十餘年,最終摘取了“煤矸石製備聚合鋁鐵聯産白炭黑”技術這顆甘美的果實。
“煤矸石製備聚合鋁鐵聯産白炭黑”技術攻關成功,眾多企業紛紛拋來橄欖枝。經過層層篩選接洽,最終與貴州華耀“喜結連理”。
科技成果轉化,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關鍵一環。隨著一項項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産線,六盤水工業經濟的“含綠量”“含金量”正在不斷提升,科技創新“提筆”、成果轉化“著墨”,一幅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的生動畫卷正在繪就。(記者 任舟影 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