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下午5點,七星關區零工市場的工作人員依然在忙碌著。
“請問最近有電商培訓嗎?”
“直播培訓過幾天開課,您先登記一下。”
服務窗口前,工作人員王燕宇正耐心解答。她的手機裏,“七星關區零工之家”微信群已建到第3個,每天對接幾十名求職者。
這樣的場景,在畢節9個縣(自治縣、市、區)幾乎每天都會同步上演——作為勞務輸出大市,畢節創新打造的零工市場體系,880個零工驛站構成的就業網絡,正讓靈活就業托起求職者“穩穩的幸福”。
從“馬路蹲活”到“指尖接單”:零工市場實現規範化轉型
“通下水道、修家電、幫買幫送,以前要去街上找舉牌子的人,現在下樓走幾步就能搞定!”家住威寧自治縣的蔡仙對家門口的零工驛站讚不絕口。
過去,零工群體常聚集在街頭“蹲活”,日曬雨淋、收入還不穩定。2022年起,畢節將零工市場納入“十件民生實事”之一,按照“一縣一市場”標準,建成9個縣級零工市場和880個零工驛站,形成“線下陣地+線上平臺”的雙軌運營模式。
線下,威寧自治縣零工市場面積1970平方米,設有綜合服務、培訓、法律援助等10余項功能;七星關區零工市場劃分靈活用工等候區域、技能培訓教室等6大區域,日均服務群眾超200人次……
線上,“威寧零工市場”“織金縣零工市場”等微信小程式,提供“僱主下單、零工搶單”的數字化服務。威寧自治縣零工市場累計僱主註冊數3.62萬人,累計完成訂單15.5萬單,2024年訂單量同比增長34.4%;織金縣“線上”註冊用戶6.3萬人,“線上”零工入駐2500余人,“線上”交易訂單1.83萬餘單,成交金額176萬元……
“現在手機一點就能接單,收入透明!”威寧自治縣零工市場“單王”呂自明展示他的接單記錄:註冊一年完成12815單,提現近10萬元。
從“馬路蹲活”到“指尖接單”,零工市場的升級不僅提升了效率,更讓靈活就業者有了歸屬感。
“家門口就業”與“技能賦能”:破解務工家庭後顧之憂
“我在家做針線活,每月能掙一兩千元,孩子爸爸在外打工也更安心。”家住七星關區翠西苑小區的熊和群,是零工市場的受益者之一。
兩年前,她無意中從手機上看到零工市場招零工的信息,想著家裏負擔重,就到零工市場應聘。在她看來,零工市場工作簡單、時間自由,是個“寶藏地”。“我把身邊像我一樣的全職寶媽都帶進零工市場了,大家既能照顧家庭又能實現增收,真是雙贏。”熊和群笑著説。
畢節零工市場聚焦“一老一小”等重點群體,成為解決務工家庭後顧之憂的關鍵抓手。
數據顯示,威寧自治縣零工市場登記零工5583人,其中脫貧勞動力佔比約62%;織金縣通過“1+N”模式(1個縣級市場+N個社區驛站),為易地搬遷群眾提供“家門口”崗位。
技能培訓是零工市場的另一大亮點。
威寧零工市場通過“師帶徒”、集中培訓等方式常態化對零工開展技能、崗前、安全知識及服務技巧等培訓;七星關區零工市場聯合企業開展“電感線圈加工”“無痕內衣製作”等實操培訓,讓零工從“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
“零工市場不僅是就業平臺,更是技能提升的搖籃。”威寧靈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袁永江介紹,通過“師徒制”“技能比武”等方式,零工可成長為團隊長或創業者。從産業園歷練出的嚴美朝、范林仙等代表,已成功創辦自己的公司。
“政府+市場”雙輪驅動:探索就業服務新路徑
畢節的零工市場建設,離不開政府與市場的協同創新。
政策引領方面,威寧自治縣採取“政府主導+市場運營”模式,由國有平臺公司與民營企業合資成立威寧靈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制定103項服務標準,打造“全流程質控體系”。
勞務協作方面,七星關區零工市場與廣東、浙江等地40余家企業建立合作,累計輸送勞動力6000余人;威寧自治縣在深圳、東莞等地設立駐外勞務協作站,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維權、崗位對接等服務。
社會效益方面,威寧自治縣零工市場解決就業難題案例獲“第五屆全球減貧案例徵集活動”最佳減貧案例,織金縣零工驛站促成交易342萬元,大方縣人力資源産業園引進美團、華為數字標注崗位,後期將吸納近千人就業。
畢節市就業局副局長徐勇説:“零工市場既解決了靈活就業者增收問題,又補齊了城市生活服務短板,是‘小切口’推動‘大民生’的生動實踐。”(記者 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