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貴州省仁懷市茅壩鎮官院村的千畝稻田裏,無人機忙著施肥,智慧監控實時記錄數據,這幅“空中飛旋、地下感知”的夏管場景,正是官院村智慧農業從“春耕”邁向“夏耘”的生動升級,也為秋糧豐收鋪就了科技底色。
無人機正在施肥
在官院村的稻田邊,農戶們將有機肥倒入農用無人機後,無人機手熟練地操作著設備,緩緩升起,到達指定高度,按照預設路線平穩飛行,肥料從無人機的播撒裝置中均勻地灑落,精準覆蓋每一寸農田。“我家有一畝多地,人工施肥要半個小時,機器幾分鐘就施完了。”仁懷市茅壩鎮官院村村民丁元明説。
以往,傳統的人工施肥方式效率低,農民們需要肩挑背扛,不僅耗費大量人力和時間,施肥的均勻度也難以保證。如今,無人機施肥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我們這款無人機一次性能施肥80斤左右,通過智慧導航系統和雷達傳感裝置,我們在設定好航線和施肥量過後,實現每平方米施肥量誤差不超過5%的精準作業,確保施肥均勻覆蓋。”無人機操作手王明虎説。
除了無人機施肥,官院村還在智慧農業的道路上大步邁進,不斷拓展農業科技的應用場景。通過安裝在田間的智慧監測設備,實時收集土壤濕度、溫度、光照等環境數據,為農民提供科學的農事決策依據,幫助他們更好地管理農田。
“這些攝像頭24小時不間斷工作,收集農作物生長的光照、濕度、病蟲害等數據,通過分析這些數據,我們能精準掌握農作物的生長狀況,及時調整種植策略,同時,這些數據還能實現農産品品質溯源。”仁懷市創豐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郭九龍説。
施肥過後的稻田
在官院村1318畝稻田裏,16個監控設備如“田間哨兵”般佇立,為稻田建立起精準的“數字檔案”。從耕整地到插秧,從施肥灌溉到病蟲害防治,每一個生産環節都有數據支撐,讓種田不再依賴經驗,而是“跟著數據走”。
今年,仁懷緊扣糧食安全戰略部署,全域種植水稻23000畝。通過整合農機資源,配備高性能插秧機1台、植保無人機5台、智慧收割機6台,構建起“耕、種、管、收”全鏈條機械化作業體系。(文/圖 涂順菊 蒲鑫鑫 任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