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數據看生態文明建設的貴州樣本
來源:天眼新聞  |  2025-07-11 09:19:31

  剛剛落幕的2025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以《2025貴陽共識》的發佈畫上句號,又以一系列簽約項目開啟新程。

  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週年,也是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提出10週年,本屆論壇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商全球發展綠色轉型”為題,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路徑探索搭建對話平臺。

  回眸歷史,從入選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到被賦予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的戰略定位,貴州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將綠色基因融入發展血脈,守護了生態之美、謀求了趕超發展、創造了百姓福祉。

  “此刻相聚於此,我們擁有了改寫故事的力量。”一位國際嘉賓的話令人動容。這份力量,源於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貴州樣本,其蘊含的實踐邏輯與世界意義正在被看見。

三個數據看生態文明建設的貴州樣本

2025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開幕式現場。(圖/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杜朋城 李森 林民 劉楊)

  63.3%的森林覆蓋率丈量發展成色

  “材料裏的描述遠不及親眼所見。”漫步貴陽街頭,匈牙利國會副主席雅高布・伊什特萬感嘆,“這真是在綠色公園裏創建城市!”

  在喀斯特地貌佔比超六成的貴州,曾幾何時,石漠化是刻在大地的“生態傷疤”。貴州卻用實踐證明:生態脆弱區不是發展的“棄子”,而是可以通過科學治理激活的“潛力股”。

  近20年來,中國新增植被覆蓋面積約佔全球新增總量的25%,居全球首位。而貴州森林覆蓋率從2015年的50%躍升至2024年的63.3%,繪就了這曠世之作中的精彩一筆。

  “含綠量”帶來了什麼?畢節市赫章縣海雀村的村民最有感觸:20世紀80年代,全村森林覆蓋率不足5%,168戶全是貧困人口;三十余載植綠不輟,全省第一張集體林業碳票在此誕生,全村林業資源經濟價值躍升億元。

  綠色不是點綴,而是根基,參會嘉賓紛紛稱讚。的確,森林覆蓋率的提升,影響遠超單純的“增綠”表像,而是觸發生態、經濟、社會系統的鏈式反應。

  在“高原綠肺”的滋養下,系列變化悄然發生:水源涵養能力提升讓長江珠江上游生態屏障愈發堅固,生物多樣性擴容使梵凈山成為野生珍稀物種的樂園,林業産業鏈延伸催生林下經濟等新業態,生態旅遊井噴式增長重塑區域經濟結構。

  “此行並非僅為見證,更是為了參與、合作。”幾內亞全國過渡委員會第二副主席塞尼·法西內·西拉道出心聲。肺腑之言,揭示貴州樣本的感召力。

  論壇上,一個個跨國行動印證著貴州樣本的價值:英國倫敦動物學會在梵凈山開展野生大鯢物種保護的科學研究;生態環境部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赤水河流域開展生態補償項目試點;法國洞穴聯盟副主席讓·波塔西的人生軌跡因貴州的洞穴而徹底轉向。

  這63.3%的蒼翠底色,是貴州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時代命題的堅定回答。這抹綠不僅為貴州贏得未來,更為在十字路口徘徊的地區提供啟示:綠色不是發展的代價,而是最豐厚的資本。

  48%的綠色經濟佔比標注轉型高度

  磷礦石年消耗量減少400萬噸,工業産值卻多了300億元。一減一增間,磷化工的綠色轉型在貴州有了答案。

  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産生2.5億噸石膏固廢,其中9000萬噸是磷石膏。這道睏了化工界數十年的世界難題,被貴州磷化集團撕開一道口子——在全球率先實現千萬噸級磷石膏高值化利用。

  “不少地區仍在向海洋排放磷石膏,有些國家技術停滯多年,而中國已走出産業化道路。”論壇上,貴州磷化集團董事長何光亮的話擲地有聲,並向全球夥伴發出技術邀約。

  轉型的動力,源於對生態環境和資源稟賦的重新打量。貴州曾靠“挖煤賣煤”過日子,如今轉向“富礦精開”。豐富的礦産資源不再局限于粗加工,而是低碳化、精細化、高端化的寶貝。

  傳統産業“破繭”之時,新興綠色動能也在加速集聚。作為首個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貴州深耕“數據藍海”,不僅依託涼爽氣候築巢引鳳,成為全球集聚超大型數據中心最多的地區之一,更以數據賦能産業轉型升級。

  “在貴州看到了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無限可能。”“杭州六小龍”代表企業杭州雲深處科技有限公司行銷總監龔國敏在論壇上拋出了橄欖枝,期待與貴陽貴安攜手開拓智慧機器人的多領域創新應用。

  一個經濟相對欠發達省份,以48%的綠色經濟佔比,給世界亮出了一本質效並重的雙贏賬。這絕非巧合,而是貴州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結出的碩果。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嚴峻形勢日益凸顯,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是國際潮流所向、大勢所趨。今年,20場關乎綠色轉型的主題論壇,在一次次觀點碰撞中印證:綠色轉型這條路,非走不可。

  “真正的轉型,是國家戰略與地方創新相結合,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承諾,值得讚賞且不可或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白雅婷呼籲,各方應攜手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世界。

  共識在凝聚,實踐在升級。今年的論壇舉辦了多場綠色産業專項招商活動,吸引多家龍頭企業深度參與,現場簽約項目7個,資金達62億元。

  31項生態文明建設改革成果在全國推廣

  “作為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蝕以及極端天氣正在改變安提瓜和巴布達人民的生活。”

  “我們相信,非洲並非氣候的受害者,而是提供解決方案的一股力量,是蘊含著共享生態未來機遇的大陸。”

  人類對良好生態的渴望,從未如此迫切。貴州的實踐,恰逢其時。

  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正是世界聆聽貴州故事、分享中國方案的窗口。

  貴州大學教授張利博津津樂道:“我們正在採取行動,將茶園的綠色防控技術推廣到國外,提升茶葉的品質和産量。”

  “從雲貴高原到南海之濱,綠色發展從來都不是獨奏曲。”海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邸偉傑頗有感觸,貴州和海南雖相隔千里,卻因同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而心手相牽、互通互鑒。

  為何“貴州樣本”彌足珍貴?因為它不僅滋養一方水土,為更多地區提供了一條可學習、可複製的路徑。

  2023年,赤水河流域生態補償創新實踐、錦屏縣“五林經濟”發展模式等31項改革成果,載入《建設美麗中國的探索實踐——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成果案例彙編》,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考。

  這些從“點上突破”到“面上開花”的探索,不僅是貴州綠色發展的樣本庫,更是中國為全球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破解生態價值實現難題貢獻的“參考係”。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論壇積極邀請國際組織機構承辦主題論壇,是2018年以來國際組織首次深度參與。11場主題論壇都有國際組織參與,讓全球綠色轉型的智慧與經驗得以深度交流、互鑒共進,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找到了絕佳的切入點。

  邁向新征程,貴州步履堅定: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發展“含綠量”提升增長“含金量”,不斷厚植優良生態環境這個最大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奮力展現山清水秀、綠色低碳的美麗貴州新風采。(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藍嬰)

編輯:趙瀅溪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