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瑩剔透的三都水晶葡萄、紅艷飽滿的羅甸火龍果、金黃誘人的貴定黃桃、營養豐富的龍裏刺梨……夏末秋初,馥鬱的果香瀰漫黔南州,這些優質的特色水果,正通過多元化的渠道,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作為“中國水晶葡萄之鄉”,三都水族自治縣在每年夏季水晶葡萄上市時,同步推出跳月、山歌對唱及葡萄趣味賽事等民俗主題活動,吸引大批遊客遊玩體驗。隨著冷鏈物流升級,水晶葡萄已進駐省內北京華聯、首楊水果等商超和專賣店。從6月開始,水晶葡萄就鋪滿首楊水果340余家門店應季貨架,目前銷量逾5萬公斤。
普安鎮葡萄長廊山地機械化科技示範基地。何廣攝
在享有“中國火龍果之鄉”美譽的羅甸縣,果園裏形似燈籠的紅心火龍果挂在肉質莖上。得益於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優良生態,羅甸紅心火龍果以其高甜度、多汁、色澤鮮艷的特點深受消費者喜愛。截至8月初,羅甸火龍果已上市銷售6016噸,實現銷售額0.53億元,主要銷往貴陽,以及廣東、浙江、江蘇、上海等地。
在貴定縣德新鎮海拔1300多米的高山上,4000多畝黃桃果香四溢,金黃的果實飽滿誘人。在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資金、技術、市場等方面支持下,當地已建成6個200畝以上的規模化種植基地。今年預計黃桃産量可達100萬公斤,成為當地群眾增收的“黃金果”。
在獨山縣影山鎮黃橋村,西瓜采收期從6月開始,持續到11月。“今年的西瓜長勢好,甜度高、口感脆,還沒完全成熟就有不少批發商來預訂了。”西瓜基地負責人李方方介紹,西瓜年産量預計達25萬公斤,銷往省內各地和廣西,年産值可達100多萬元。
有了好果子,更要做好産業文章。荔波縣甲良鎮的藍莓基地,一部分藍莓通過冷鏈運輸,以鮮果形式銷往各地水果市場和商超;另一部分則會被加工成果幹、果酒等産品,有效提升附加值。
貴定縣德新鎮黃桃豐收。(貴定縣德新鎮供圖)
目前,龍裏縣刺梨鮮果平均年産量為1.2萬噸,刺梨汁、刺梨果脯等各類刺梨産品年産能達5.3萬噸以上,每年帶動地方旅遊500萬餘人次,年綜合産值5億元。眼下,黔南州正積極招商,對接匯源果汁、湯臣倍健等優強企業,拓寬刺梨精深加工渠道。同時,爭取上級資金,大力支持新品研發和刺梨果渣綜合利用研究。
一串串葡萄、一顆顆火龍果、一樹樹黃桃、一叢叢刺梨,纍纍碩果見證著黔南州依託良好生態資源和氣候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精品水果産業的成效。
2025年,黔南州果園面積穩定在143萬畝,預計全年投産果園面積120萬畝、産量140萬噸、産值100億元。
銷售方面,黔南以廣州、重慶、北京等城市為重點和潛在目標市場,指導企業、合作社建立果品外銷平臺,努力將黔南打造成直通成渝、連接粵港澳大灣區的水果直供基地,加快黔南水果“南果北進”計劃,外銷水果佔比力爭達30%以上。同時抓好線上銷售,充分利用京東、淘寶、拼多多等銷售平臺,力爭實現線上銷售佔總量的40%。
接下來,黔南州將圍繞優化産業結構、果園提質增效、完善基礎設施、培強經營主體、産銷有效銜接等重點任務,持續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甜蜜事業一
三都葡萄園:農旅融合,每年引客10萬人次
近日,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西部賽馬城星光璀璨,馬蹄聲踏碎夜色。貴州村馬夜跑拉開了2025“貴州村馬”·葡萄旅遊文化系列活動的帷幕。
在“村馬”賽事現場,伴隨著馬蹄聲與歡呼聲,水晶葡萄大胃王挑戰賽、民俗套圈遊戲與農特産品市集同步舉行——這場融合了葡萄推介與“村馬”賽事的特色活動,單日吸引遊客逾萬人次。
晶瑩剔透的水晶葡萄。何廣攝
葡萄産業是三都的特色農業支柱産業。當地通過推廣“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推動産業規模化發展,讓葡萄藤幾乎爬滿了當地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坡。目前,三都葡萄種植面積穩定在9.6萬畝。
為延伸産業鏈、提升附加值,近年來,三都結合民族文化特色,打造“葡萄節”“採摘遊”等農旅融合項目,推進葡萄産業與文體旅相融合,形成集農業生産、旅遊觀光、民俗風情于一體的發展路,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現已建成觀光葡萄長廊10公里、觀光亭3個。
“每年水晶葡萄成熟季,吸引遊客超10萬人次,鄉村旅遊收入超200萬元。”該縣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發展中心副主任潘洪濤説,今年預估産值突破5億元,覆蓋5萬戶農戶,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甜蜜事業二
獨山友芝村:良種良法,刺梨畝均增收200斤
日前,黔南州獨山縣影山鎮友芝村的8000畝刺梨迎來豐收。漫山遍野的刺梨樹枝頭綴滿金黃果實,農戶穿梭其間忙碌採摘。
“今年的刺梨不僅挂果密度增加,品質更是上了一個臺階。”友芝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明祥介紹,今年全村刺梨産量預計達1200噸,畝産量較去年提高200斤以上。
問及豐産原因,李明祥表示,除今年雨水充足、光照適宜外,更得益於村裏去年底完成的刺梨新品種標準化種植及豐産管理技術示範項目,不僅實現了品質提升,還降低種植管理成本15%。
獨山縣友芝村刺梨喜獲豐收。(獨山融媒體中心供圖)
“以前各家種植水準不一,果子品質參差不齊,收益有差距。”李明祥坦言,只有品質上去了,才能賣上好價錢。村“兩委”爭取到省級科技特派員項目,引進“貴龍5號”新品種,推廣標準化種植和豐産管理技術,通過科學規劃株距、統一病蟲害防治、優化田間管理,不僅為村裏培養了技術能手,更助力30余戶種植戶實現增産增收。
近年來,友芝村通過“企業+合作社+種植戶”模式,與黔南刺梨加工龍頭企業建立穩定合作關係。如今,村裏刺梨銷路暢通,大部分由企業統一收購,運往下游加工成刺梨汁、果脯等産品。
“我們要把刺梨種得更好、賣得更俏,讓大夥兒的腰包越來越鼓。”李明祥表示,未來將通過開展技術培訓、組織種植能手示範帶動等方式,讓更多農戶掌握科學種植技術,讓管理成本再降一降,果子品質再提一提。
甜蜜事業三
羅甸板庚村:直播帶貨,火龍果二十度甜出圈
“朋友們,我們身後就是羅甸紅心火龍果基地,火龍果新鮮下樹,皮薄汁多。連結已上好,朋友們抓緊搶購……”8月8日,在黔南州羅甸縣龍坪鎮板庚村的蜜寶火龍果種植基地,主播們切開新鮮火龍果向網友推薦,生動的畫面迅速點燃了大家的購買熱情。
隨著采收季到來,基地引入電商團隊,通過“直播帶貨+田間實景”的模式,搭建“線上+線下”交易平臺,將網絡流量轉化為實際銷量。銷售高峰期,直播間開播不到1小時便售出1000單,火龍果發往全國各地。
基地負責人陳乾坤説,自7月中旬以來,火龍果銷量已突破1.5萬公斤,銷售額達10萬元以上,成熟速度一度趕不上銷售熱度。
村民在採摘火龍果。通訊員 董峰應 攝
火爆訂單的背後,是基地對高品質的執著。他們採用酵素種植技術改良土壤、防治病蟲害,並堅持施用有機肥料和物理防蟲措施,實現了火龍果綠色生態栽培。
此外,科技的加持也提升了火龍果産量和品質。在蜜寶火龍果種植基地,A型支架種植、夜間LED補光催花,以及水肥一體化技術的實施,使火龍果年開花批次增至12批,比常規種植多出3批到4批,畝産提高了30%,預計今年基地總産量可達10萬公斤。
得益於羅甸“天然溫室”般的獨特氣候和優良生態環境,這裡孕育出的紅心火龍果以高甜度——“20度甜”、汁水豐盈、色澤鮮艷、營養豐富而著稱,深受消費者喜愛。
近年來,羅甸縣堅持縣內外市場並重、線上線下融合併舉,統籌做好産銷銜接和服務保障,推動全縣3.54萬畝火龍果源源不斷走出大山,穩步提升市場競爭力。(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方亞麗 李嘉琪 何廣 王維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