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貧在行動:湖北篇】擦亮“三原色” 十堰東溝村走出文旅脫貧路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0-10-29 16:36:22

【文化扶貧在行動:湖北篇】擦亮“三原色” 十堰東溝村走出文旅脫貧路

中原突圍鄂西北歷史紀念館航拍 攝影 馬張弛

  國際在線湖北報道(胡禮國):10月27日,“決戰決勝譜新篇·文化扶貧在行動”湖北站主題採訪團走進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區茅塔鄉東溝村。在東溝村,不僅有觸手可及的“自然綠”,還有一抹鮮艷的“革命紅”。中原突圍鄂西北歷史紀念館被群山環繞,嚮往來的遊客訴説著一段崢嶸歲月。近年來,東溝村依託與生俱來的紅色文化,將紅色內涵與綠色生態結合,走上了文旅脫貧路,昔日的貧困村成了有聲有色的“網紅”村。

【文化扶貧在行動:湖北篇】擦亮“三原色” 十堰東溝村走出文旅脫貧路

中原突圍鄂西北歷史紀念館 攝影 胡禮國

  革命紅——東溝的底色

  中原突圍鄂西北歷史紀念館坐落在山腳下,前來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1946年,這座土黃色的平房是中原突圍戰役的軍部所在地,它以迎擊國民黨軍發動全面內戰的首戰壯舉,揭開了全國解放戰爭的序幕,許多優秀指戰員為此長眠于武當山下。

  東溝村是革命老區村和省級重點貧困村。十多年前,東溝村還沒有通公路,村民出行都靠順著河溝小路走,與外界接觸困難,生活十分貧困。

  擺脫貧困,思路很關鍵。應該選擇怎樣的脫貧模式,東溝村進行了長達14年的探索。

  為了開闊眼界,尋找出路,2002年開始,村裏組織黨員幹部到全國各地考察。回來後,村幹部和群眾得出了“生態+文化”旅遊的破解之道。隨後,該村便將目光聚焦到村內的紅色旅遊資源,逐步建起了革命烈士陵園、革命文物陳列館、黨史陳列室、茅箭區國防教育展示廳、電教廳、戲樓、東溝學堂等。

  現在,東溝村依託紅色主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吸引遊客走進來,同時壯大旅遊産業,走出了一條以紅色文化為底色、以旅遊産業為龍頭的脫貧路。

【文化扶貧在行動:湖北篇】擦亮“三原色” 十堰東溝村走出文旅脫貧路

東溝村的一棟棟民宿 攝影 馬張弛

  民宿黃——東溝的暖色

  以“革命紅”為底色,以生態發展為龍頭,東溝村逐漸成為了春天杜鵑滿園、夏季翠綠環繞、秋天桂花飄香、冬日臘梅盛開的“世外桃源”,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觀光。

  在上海奮鬥了14年的本地姑娘王啟迪就瞄準了東溝村的旅遊市場。2016年,懷揣著對嚮往生活的期待,她毅然選擇回到家鄉創辦了桃源人家民宿。

【文化扶貧在行動:湖北篇】擦亮“三原色” 十堰東溝村走出文旅脫貧路

東溝村村民房屋改造的民宿 攝影 胡禮國

  “我們通過文化旅游來促脫貧。”王啟迪介紹,民宿優先租賃東溝村貧困戶田地,連續三年,按年支付土地租賃費用,幫助貧困戶增收。村民吳文琴就是民宿的受益者,以前家裏收入來源於丈夫在外務工,她來到這裡打工後,在家門口就業,每月能賺兩三千塊錢,減輕了家裏的負擔。對於未來,她也充滿了希望:“我想在十堰買房子。”

  “將新鄉土和舊鄉愁結合,讓匆忙的旅人可以停下腳步,一盞清茶半卷詩書,感受寧靜安逸的鄉村氛圍。”王啟迪在講述她嚮往的生活時滿臉幸福,而如今,這一切都正在變成現實,昔日冷清的東溝村,逐漸“暖”了起來。

【文化扶貧在行動:湖北篇】擦亮“三原色” 十堰東溝村走出文旅脫貧路

草木染植物染坊製作的布料 攝影 馬張弛

  藍染青——東溝的雅色

  “進得來、留得住、帶得走”,這三個要素,是決定旅遊業是否繁榮的重要環節。東溝村的革命文化讓遊客進得來,絕美的鄉村景色和別致的民宿讓遊客留得住,當地的特色産品讓遊客帶得走。

  為了讓東溝的美不僅映入眼裏,留在心裏,還要裝進遊客的口袋裏,王啟迪與東溝村合作建立了扶貧車間——草木染植物染坊,採用傳統古法發酵,製作天然染料、扎染方巾手帕、藍染圍巾、植物染桌布、布包等。最後,草木染植物染坊把這些製品包裝成植物染製品和伴手禮,形成代表當地自然特色的植物染文創禮品,受到大量遊客的歡迎。

【文化扶貧在行動:湖北篇】擦亮“三原色” 十堰東溝村走出文旅脫貧路

村民在展示藍染流程 攝影 馬張弛

  藍染是一種古老的印染工藝,最早出現于秦漢時期。而如今,這項古老的手藝煥發新的生機,年産值已達40萬元。這份特殊的“東溝禮物”不僅得到了廣大遊客的喜愛,還為當地村民增加了收入,也為山村增添了一分雅色。

  中華文化的本色,在百姓的生活裏蘊藏,在歷史的長河裏沉澱,在發展的轉變裏豐富。善於給自己“把脈”的東溝人,抓住了自身血脈裏的文化本色,開出了屬於自己的脫貧“藥方”。截至2019年底,東溝村社會經濟總收入達730余萬元,旅遊接待量達40余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450余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50萬元。

編輯:蘇喜茹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