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魚産業新城航拍圖。(嘉魚縣委宣傳部供圖)
閱讀提要
在嘉魚縣一個傳統的農業鄉鎮,有一塊“城市味道”十足的地方。那就是2017年3月,嘉魚縣政府和華夏幸福簽約,用ppp模式打造的嘉魚産業新城。
新城面積40.8平方公里,包括“産”和“城”兩部分。截至目前,華夏幸福已投入10多億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併發揮自身4600多人的招商團隊優勢,引來了一批企業落戶産業新城。
到訪嘉魚縣潘家灣鎮,總覺得與其他鄉鎮不同。穿過大片大片的蔬菜基地,一片高樓拔地起,寫字樓貼著明亮的瓷磚,綠樹、草坪環繞周圍,頗有大城市的味道。這裡的不少企業,也以“武漢”或“湖北”冠名,不知情者還以為到了武漢。
城與鄉,在這個傳統的農業鄉鎮交匯。這個明顯氣質不一樣的片區,就是嘉魚縣政府2017年3月與華夏幸福簽約打造的嘉魚産業新城。
家住武昌
每天到潘家灣上班
嘉魚産業新城,為什麼落戶在一個鄉鎮?
10月27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前往探訪,華夏幸福嘉魚産業新城總經理王奎講起一個小故事:“我家在武昌歡樂大道,有時在潘家灣忙完手頭的事,開車一個小時就回了家。第二天早上過來上班,一點都不耽誤。”
華夏幸福在新洲、黃陂,以及孝感、黃岡等地都有投資,選址都在距武漢市中心50公里範圍內。“我們看中的是嘉魚緊鄰大武漢、又在長江邊的區位優勢。”王奎説。
嘉魚産業新城佔地40.8平方公里,北邊是武漢江夏區,東邊是武深高速。尤其法泗收費站開通後,從産業新城的嘉魚文化展示中心上高速,只需要三四分鐘。
在王奎眼裏,潘家灣鎮是武漢城市圈南軸的第一站,周邊聚集著東風汽車、上海通用等10多家汽車整車工廠和新能源整車生産基地。長江縱貫嘉魚全境109公里,嘉魚産業新城南部的潘家灣港區,是距離武漢市最近的深水碼頭;産業新城距離武漢天河機場約100公里,距規劃建設的山坡第二機場僅30公里。“承接武漢産業轉移,或聚集與武漢汽車産業相配套的生産企業,潘家灣鎮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離武漢近
有碼頭,物流成本低
嘉魚産業新城文化展示中心的沙盤模型,展示出整個産業新城的佈局。
“北部白色燈光片區,是北部産業聚集區;南邊的黃燈部分,是城市綜合區。”工作人員拿著鐳射筆介紹。
“北産”,主打汽車及零部件、專用裝備、新材料三類産業;“南城”,建設學校、酒店、人才公寓、住宅等。
“一個新城的發展,必須要有産業支撐。”王奎介紹,華夏幸福有4600多人的招商團隊,遍佈全國各地。公司根據每個項目的産業所需,匹配招商項目。有空的時候,王奎也帶著嘉魚項目的同事出門招商。一家做物流車輕鋼輪轂的企業,從王奎和同事們與其接觸,到最終落戶嘉魚,僅用了66天時間。
湖北賽邁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董浩,一口北方口音。站在公司轟鳴的車間前,他説公司原本在河北廊坊生産了7年,經華夏幸福招商推介,看中了嘉魚産業新城的區位、物流優勢,2018年來到嘉魚縣。
該公司主要生産旋挖鑽頭,為高鐵、高速建設的打樁機供應零部件。公司近5000平方米的廠房裏,一塊塊大型鋼板被送進卷板機,出來時,鋼材已變成圓筒。董浩介紹,公司已達産50%左右,預計年産值可達3000萬元。“目前主要覺得技術工人不好招,尤其是高級工。潘家灣鎮和華夏幸福一起舉辦了招聘會,專為園區的企業解決用工問題。”
不遠處的武漢中用工業科技有限公司,最大的生産車間金屬衝壓車間已建設完畢,正在進行液壓機安裝。忙碌間隙,公司負責人霍根來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公司總部在北京,是東風、克萊斯勒及寶馬等20多家汽車廠商的供應商。為擴大生産,公司2017年開始物色新基地。經華夏幸福推介,他們于2018年落子嘉魚。“離武漢近,又有碼頭,物流成本低。”霍根來説,公司買了80畝地,建了4個車間,預計明年元月份可投産。
以産業促新城
以新城興産業
“培育一個新城,按照規律,需要30年左右。”王奎説。
在“南城”,記者看到,一些住宅項目已交付使用。孔雀城江南賦,已迎來近180個家庭。附近村民走出田地,在華夏幸福找到新工作,成為市民。潘家灣鎮東村四組村民胡明在附近當起了保安,一個月四五千元工資。他説在家門口上班,既照顧孩子、老人,又能有收入,很滿意。
嘉魚産業新城是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産業新城前期的建設資金,由華夏幸福籌集。目前,該産業新城已投資近10億元,城市框架基本拉開:親子公園、中央公園、汽車及零部件産業港已建成;鮮花路、科技一路、嘉匯大道已建成通車;周法線、102省道改造一期、發展二路道路改造及紅光社區道路綠化、外立面改造已完成;連接武深高速與102省道的法泗連接線已建成。十二年制學校——華中科技大學附屬中學咸寧實驗學校完成簽約,計劃2022年9月1日開學。
有人覺得,拿10億元搞基礎設施建設,對於一個鄉鎮政府甚至是縣政府,都是十分不容易的。嘉魚産業新城是一個探索。
湖北科技學院副教授許渙認為,産業新城的本質是産城融合,産業新城能否健康發展,産業佈局是關鍵。他建議,一定要基於地方稟賦、時代趨勢選準産業,完善産業配套、抓好土地與人才(尤其是技術工人)儲備,重視營商環境建設,讓産業進得來、留得住、發展好,這樣新城才具備“造血”功能,實現以産業促新城、以新城興産業。(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會君 通訊員 龍鈺 尹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