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牌儀式現場 攝影 項俊平
國際在線湖北消息:12月11日,武漢大學(中國)-旁遮普大學(巴基斯坦)紅蓮型雜交水稻聯合研究中心建設項目揭牌儀式暨發展研討會在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舉行。武漢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吳平,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院長、中國植物學會副理事長朱玉賢,國家水稻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程式華等出席揭牌儀式。
據介紹,紅蓮型雜交水稻是以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朱英國為領軍人物的科研團隊(以下簡稱“院士團隊”)培育出來的原創性科研成果,是國際公認的雜交水稻三大細胞質類型之一。
40多年來,“院士團隊”的幾代科學家先後培育出珞紅3A、珞紅4A、珞紅5A、珞紅6A、珞紅7A等一大批被國內主要科研院所及種業公司引用的種質科研材料,還研發出紅蓮優6號、珞優8號、珞優9348等雜交稻新品種。相關成果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湖北省科技進步特等獎。
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越南、巴基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紅蓮型雜交水稻表現同樣優異,特別是在菲律賓,紅蓮雜交水稻種子賬戶佔全國雜交水稻種子總進口量的70%。
為了踐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打破遺傳瓶頸,促進紅蓮型雜交水稻品種的更新換代,推動中巴兩國雜交水稻科技成果轉化,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中國貢獻,武漢大學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朱仁山于2018年初開始在巴基斯坦試種紅蓮型雜交水稻。兩年的試驗示範數據顯示,新一代紅蓮型雜交水稻品種綜合性狀全面優於巴基斯坦主推品種。
2020年9月,在中國科協和湖北省科協的支持下,武漢大學承擔的首個中國科協“一帶一路”國際科技組織合作平臺——“武漢大學(中國)-旁遮普大學(巴基斯坦)紅蓮型雜交水稻聯合研究中心”正式啟動建設。旁遮普大學是巴基斯坦著名學府,科研實力雄厚,是巴基斯坦水稻品種審定及區域試驗的承擔單位。
據朱仁山介紹,巴基斯坦推廣紅蓮型雜交稻有將近15年的歷史,市場份額較大而且穩定,其地理氣候條件適宜開展紅蓮型雜交稻的研究。未來,研究中心將立足巴基斯坦,致力於挖掘紅蓮型雜交水稻品種耐高溫、高直鏈澱粉、抗逆性強、産量高的特點,逐步引進新品種,開展生態測試和本土化研發,開發適宜巴基斯坦以及其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新品種,不斷構建全球糧食命運共同體。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院長、中國植物學會副理事長朱玉賢表示,紅蓮型屬環境友好型雜交水稻品種,可以減少氮肥用量,降低種植成本,減少環境污染,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他相信,通過“一帶一路”項目的國際合作,兩所大學在紅蓮型雜交稻研究方面將會結出豐碩的成果。
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學教授阿西法克通過視頻向揭牌儀式錶示祝賀,表示將珍惜與武漢大學的合作機會,通過雙方努力,促使紅蓮型雜交水稻能夠在巴基斯坦得到更大面積的推廣,解決當地的糧食安全問題。
發展研討會現場 攝影 項俊平
揭牌儀式結束後,來自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超級稻研究室,廣西農業科學院水稻所,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武漢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了紅蓮型雜交水稻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潛力及其對世界糧食安全的重大意義。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全球紅蓮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累計已超過2667萬公頃,累計出口種子30萬噸以上。(文 項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