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保護工業遺産,留住城市記憶——襄陽“603”綻放文創之花
市民到“603”文創園遊玩休閒。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悅 通訊員 謝勇 攝)
當年的“603”廠。(資料圖)
閱讀提要
上世紀90年代之前,襄陽文字六零三廠一直是國內圖書印刷、發行的翹楚。在市場經濟大潮衝擊下,該廠一路衰敗,風光不再。2017年,該廠改制為文字六零三文化創意産業園,經過3年建設,吸引50家企業進駐,成為襄陽新的“網紅打卡地”。
在襄陽,沒有人不知道文字六零三廠,老百姓習慣稱之為“603”。
1965年,國家加快三線建設,文字六零三廠落戶峴山腳下,至上世紀80年代末一直是國內圖書印刷、出版、發行行業的翹楚。此後,在市場經濟衝擊下,體制僵化、設備落後、人才流失的“603”一路衰敗,跌入谷底。
2017年,六零三廠改制為文化創意産業園;2018年,完成基礎設施更新並啟動招商,50家文創企業先後入駐;今年在疫情不利影響下,園區綜合收入超過3億元,逆勢增長40%。
幾經沉浮的“603”,正以蓬勃之態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勾起人們的回憶。
背水一戰
無限榮光俱成過往
這是那個曾經遠近聞名的“603”嗎?
2016年,下海經商10余載的蔡軍重回文字六零三廠,眼前的場景,讓她震驚。
廠房還是當年建廠時的紅磚房,設備還是當年建廠時的老爺機,技術人員流失殆盡,各種矛盾紛繁複雜……
想當年,“603”印刷《毛澤東選集》,不僅是集排版、印刷、裝訂、發行于一體的綜合性印刷企業,而且是全國唯一一家擁有發行資格的印刷廠;榮獲中國國家圖書獎,300餘款産品獲評全國優質産品,全國90%以上的《新華字典》産於此廠;在“603”上班,全家人都臉上有光。
蔡軍擔起重振廠子的重任。她帶領班子成員深入基層,查資料、訪員工,尋找衰落的核心癥結。
有體制僵化的原因——睡慣了計劃經濟時代“席夢思”,“603”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節節敗退。2010年,中國印刷集團公司投資3億元在襄陽市高新區成立中印南方印刷有限公司,“603”的印刷板塊整體遷走。
有設備落後的原因——建廠時的機械設備數十年不曾更新換代,能耗高、效率低、難操作。“數量大了印不了,數量小了划不來。”80歲的白寶華老人是第一批職工,她説,“1992年,一家圖書出版企業找上門來,要印刷1000本教輔資料,結果被拒之門外,原因是低於3000本不開機。”
有人才流失的原因——包括蔡軍在內的一大批業務骨幹紛紛下海,或自主創業,或跳槽到後來居上的國內其他刊物印刷出版企業。“很多南方企業,一聽説在‘603’幹過,直接上崗,有多少要多少。”蔡軍説。
“傳統央企國企的通病,‘603’通通都有。”蔡軍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介紹,大家都心有不甘,那麼紅火的企業,哪能説垮就垮?
修舊如舊
讓時尚與懷舊碰撞出火花
2017年6月,按照中文發集團公司的統一部署,文字六零三廠變更為文字六零三文化創意(湖北)有限公司,將佔地160畝的老廠區向文化創意園區轉型升級。
經過多方考察,“603”劃定兩條原則——第一,不能簡單複製其他文創園,要從襄陽記憶入手;第二,舊廠房、舊廠區是最有價值的部分,具有不可複製的歲月沉澱和歷史魅力,動一磚一瓦都要慎重。
握著近6億元的啟動資金,改造卻是謹小慎微。
有人提議,把破敗的廠區圍墻拆掉,換成最常見的“混凝土+鐵柵欄”。
不行。先用水泥修補完整,然後用塗料把圍墻畫成一整列綠皮火車的外觀,車牌標注“上海——襄陽”。老員工虞素珍看了很有感覺,1977年她就是坐著這樣的火車來到襄陽。
有人提議,大門總要氣派些吧。
還是不行。按照國內外史書、名著的模樣,用水泥澆築起十余本經典書籍,簡約大氣,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還有紅磚灰瓦的印刷車間,被改造成為演藝劇場;屋頂的鋼梁銹跡斑駁,墻上的電風扇依舊如故;8根頂梁柱上,尚存時斷時續的《毛主席語錄》。“沒有變,好多地方都沒變。”白寶華説,自己在印刷車間工作數十年,閉著眼睛都能找到哪是電燈繩,哪是水龍頭;改造之後,還是一樣。
路依舊彎彎曲曲,樹依舊恣意生長,老公汽依舊停靠在生活區大門口,《英雄兒女》《閃閃的紅星》的宣傳畫依舊停留在“人民劇院”的外墻上……
“歷史的記憶,才是‘603’最有價值的地方。”蔡軍説,“一定要保留最原始的風貌,磚、瓦、檁條、椽木、窗戶等都要儘量保存;要讓時尚和懷舊,在這裡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就這樣,“603”完成了從破敗不堪到修舊如舊的昇華。
破繭成蝶
50家企業擦亮“網紅打卡地”
“以前確實擔心過人氣不旺,擔心客流量。現在證明,我賭贏了。”坐在拾年酒店的泡泡屋裏,32歲的蔡陶桃笑容燦爛。
結束學業走向社會後,蔡陶桃一直從事建材生意,自詡為“吃貨”的她,一直夢想經營一家自己的餐廳,“要有文化、有主題、有內涵。”
2018年,完成基礎設施改造後的“603”開啟招商工作,蔡陶桃動了心思。
當年秋季,她以一名普通遊客的身份進入“603”,園中美景讓她一下午拍了400多張照片。
“所有建築都是紅磚外墻,幾百棵參天大樹,綠的、紅的、黃的,還有木柵欄隔出的小院、垂在樹下的鞦韆、只在電視裏見過的鉛字模、膠印機,真是別具一格。”她説。
2019年1月1日,正式簽約入駐,當年10月19日,拾年酒店開張營業。今年4月底至11月底,營業額超過200萬元。
截至目前,“603”圍繞著體育健身、文化培訓、主題餐廳和休閒民宿四個業態引進文創企業50家,雕塑、陶藝、美術、創意類企業佔比7成以上,“文化”烙印越來越深——
非物質文化遺産熊銀匠進來了,由膠印車間改造而成,以體驗銀製品加工為主題,同時提供私人訂制産品;
觀季民宿進來了,將單身宿舍改造成12間小巧精緻的客房,私家小院裏棲息著綠孔雀,靜臥著兩隻龍貓,電影《你好,李煥英》在此選址;
文景襄和文化創意有限公司也來了,登上純木質的樓梯,推開兩扇黃梨木大門,聽著門軸“吱吱”作響,公司負責人王小強説:“以文創園為中心,以5公里為半徑,西邊是唐城和習家池,北邊是襄陽古城,南邊是峴山和摩崖石刻。當初選址時用航拍機飛了一圈,一眼就相中這裡了。”
放眼未來
尋找文化與商業的平衡點
紅磚、灰泥、黃梨木構建成的門臉,墻上挂著實木招牌——伴山居。
這是一處茶藝陶藝空間,投資人李文瀚説:“研究茶藝是興趣和理想,茶社要雅致、安靜,人多了就顯得有點亂。”不過,隨著園區名氣越來越大,他追求的“雅和靜”越來越少。
如何把握文化氛圍與商業開發的平衡,實際上也決定了“603”未來發展的方向。
蔡軍坦言,影響力不斷提升,越來越多商家主動上門,希望進駐“603”。今年疫情結束以來,僅現場參觀、明確提出進駐要求的企業超過200家。
“不是誰出價高、合約長,誰就能進駐。我們要的是文化氛圍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蔡軍説,目前僅開發了部分園區,一方面是時間緊張,另一方面也要給未來發展留足空間,“寧可留白,也不能讓不適合園區氛圍的企業進駐。”
目前,“603”正雙管齊下:一是與高校的文體藝術專業院係合作,開闢實習基地或工作室,二是重點引進互聯網企業、現代服務業企業,以豐富整個園區的業態佈局。(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趙峰 通訊員 曾忠保 陳亞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