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十堰工業新區集約化處理工業廢水 16家企業共用一座污水處理廠
1月27日,十堰工業新區。
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動力總成工廠正滿負荷生産。偌大廠區內,沒有污水處理站,也找不到排污口。鄰近的東風越野車、東風裝備,同樣如此。
工業廢水去哪了?答案是——進了首創東風(十堰)水務有限公司工業新區污水處理廠。
首創公司環保事業部部長張景武介紹,污水處理廠承接園區內16家企業的工業廢水處理,日處理700余噸。
環保之痛
動力總成工廠是十堰最大的發動機生産企業,2020年生産發動機8.4萬台、變速箱10.6萬台。
生産過程中使用大量乳化液,産生乳化廢水。
“通俗來説,乳化廢水‘油包水、水包油’,很難分解。”工廠環保員石飛躍介紹,以前,工廠自建的污水處理站採取膜過濾法,使用陶瓷膜分離水和油,僅這一項,一年要花240萬元。過濾膜最多用3年就報廢;廢膜是一種危廢,處理起來更棘手。
張景武説,遷入工業新區前,東風公司11個專業廠共有22個污水處理站,“有的技術不過關,‘吃不下’;有的廢水量不夠,‘吃不飽’。”
“建一個站,要辦理排水許可證、排污許可證,環保部門定期上門檢查,我們也提心吊膽,生怕超標排放。”東風商用車懸架彈簧工廠環保員王彥平説。
小企業也有難處。有家企業,一年只産生幾噸工業廢水,若建一座污水處理站需30萬元,加上設備折舊、人力成本,算下來,平均一噸廢水處理費近萬元。
集約處理
2013年後,東風各大專業廠陸續搬入工業新區。首創公司投資5700萬元,建設佔地42畝、日處理能力2500噸的污水處理廠。
“我們對各專業廠的廢水類別、處理需求、産生量進行詳細調查,提前佈局,將管網鋪設到企業門口。”污水處理廠中控室有一面大螢幕,實時監控、反映污水處理情況,廠長左成介紹,含油廢水、高濃度廢水、酸洗廢水和生活污水通過不同管網,分別輸送至4個收集池,而後採取化學、物理、生物等方法處理,最終達到一級A標準排放。
動力總成工廠的乳化廢水在這裡採取破乳法處理。“這種方法是目前最先進的,但需要一定廢水量,否則成本太高。”石飛躍説,現在動力總成工廠年污水處理費大約150萬元,較之前大幅降低。
廢水量較小、沒有鋪設管網的企業,只需建設一個污水收集貯存池,污水處理廠定期用槽車轉運處理。
張景武介紹,採取集約化處理後,工業新區16家企業每年節省污水處理費用少則數萬元、多則上百萬元;整個園區只有一個排污口,監管更加便利,環保風險大大降低。現在,除滿足園區企業需求外,污水處理廠還將市場拓展至十堰全市,承接60多家園外企業的污水處理,並嘗試託管其他工業園區。(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文輝 通訊員 葉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