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重點項目“讓出一片天” 今年我省遷改23條超高壓輸電線路創紀錄
閱讀提要
春節假期結束,黃黃高鐵穿越500千伏道吉一二回遷改工程便緊鑼密鼓推進,2月19日至20日,施工人員將500千伏道吉一回線橫跨鐵路的部分電力線路斷開,並接上臨時線路,為黃黃鐵路順利推進掃清障礙。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從施工方國網湖北檢修公司超能公司獲悉,2021年全省正在或即將實施的23條500千伏線路遷改,比過去3年的總和還多。空中輸電線路紛紛讓路,折射出湖北省項目建設如火如荼。
讓出一點空間
重大工程無礙
500千伏的超高壓線路,是主力電網的骨幹,除非有很重大的原因,否則不會輕易遷改。而近年來,湖北省超高壓線路想方設法為重大工程讓路的事多了起來。國網湖北檢修公司超能公司是湖北省承擔500千伏線路遷改工程的主力,公司的統計顯示,2018年至2020年,共完成16條500千伏線路遷改。
500千伏線路一旦決定遷改,就需要安排停電窗口,事關電網安全,哪怕全線只動一個點,施工都得特別小心。以黃黃高鐵穿越線路遷改工程為例,高鐵于2017年10月開工建設,它穿越了500千伏道吉一二回、蓮吉一回、吉廣一回等4條輸電線路,其中,道吉一二回跨越鐵路的線路由於鐵塔高度較低,導線距離鐵路鋪軌車太近不安全,需要把線路遷改到5公里外繞開鐵路,待鐵路建完後,在原址另立兩座更高的鐵塔,把線路再遷回去。
道吉一二回是兩條同桿並架的輸電線路,一般來説,需要兩條線路同時停電遷改。從2020年8月起,黃岡區域用電需求居高不下,兩條線路同停風險很大。
對此,超能公司專門制定了旁接臨時過渡線路施工方案。“這樣可確保改造過程中,至少有一條線路能正常輸送電力。”超能公司副經理冷偉明介紹。停電計劃確定後,留給他們的停電窗口時間只有兩天。
2月19日下午,在黃州區的施工現場,施工人員合力拉起一根長60余米的嶄新銀白導線。導線通過轉向滑輪送至63米的高空,將道吉一回線與臨時旁接線路接駁。這樣的施工方式在湖北省超高壓輸電工程中尚屬首次。預計今年3月,新鐵塔建成後,線路將會改回原址。
這類遷改費用,一般計入相關工程的成本中。據了解,超能公司今年已簽訂合同的遷改工程有7項,涉及線路23條。2月初,為使荊荊高鐵建設順利進行,500千伏葛南線成功遷改,黃黃高鐵穿越500千伏道吉一二回遷改工程完成後,還有武大高速公路穿越改造、三峽翻壩北高速穿越改造、鄭萬高鐵聯絡線穿越改造等。
遷改多反映建設火熱,但另一方面,線路遷改項目往往工期緊、隨機性大,可能導致電網拓撲結構不合理,可持續發展空間縮小,對電網長遠發展不利。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能源互聯網發展研究中心負責人方仍存表示,今後電力設施佈局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應加強銜接,適當考慮前瞻性,減少線路遷改工程的不確定性,也可降低建設協調難度。
清空一片天
盤活一方地
除了為工程讓路,隨著城市建設發展,市區內輸電線路遷改近年也屢見不鮮。線路被移走後,往往能盤活一大片城市空間。
去年4月,橫穿江夏花山河片區的500千伏光(谷)鋼(都)一、二、三回及光武線4條超高壓輸電線路遷改,原有的14基桿塔及9.7公里長的線路拆除,向南挪約1.5公里另立新塔和新線,僅花山大道上,就剪掉了26根跨越線纜。這一下就清出約3.2平方公里可開發土地,為“武漢光谷文創體驗區”及未來的商貿核心區建設掃清了道路。
在一些地方,高壓線路入地也獲得了同樣效果,江夏黃家湖大道就是這樣。連接三環線、四環線的大道8公里長,2017年以前沿路有97座高壓鐵塔,不僅發展空間受限,城市景觀也不佳。
如今,黃家湖大道從60米拓寬至100米,地面上已看不到一座高壓鐵塔。沿線所有高壓線、通信線纜、自來水管道等,全部收入全長6.15千米的地下管廊。2月22日,記者在管廊內看到,管廊分為電力艙、綜合艙、燃氣艙,其中長5千米的電力艙,收納著220千伏和110千伏輸電線路。綜合艙內收納了部分10千伏輸電線路和通信線纜。
2019年1月,黃家湖大道的高壓線路開始停電入廊,僅用一個月將近百座鐵塔拆除完畢,露出了美麗的天際線。由於改造效果好,該管廊多次獲獎。
“線路入廊後,高壓線運維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現場負責人陳志鵬説。以往是人工巡線,現在則是視頻監控和巡檢機器人聯合巡線。記者看到,管廊的天花板上有巡檢機器人專用軌道。
線路入地,地上空間大為寬鬆,不少開發商進入黃家湖大道周邊開發樓盤,住宅小區、商業設施慢慢多了起來。
“城市線路遷改,經濟效益是可觀的。”方仍存介紹。110千伏線路走廊寬25米,220千伏線路走廊寬30米至40米,幾公里長的輸電線路雖然在空中,實際上會佔用線下大量土地。將這些架空線遷走,在城市核心區置換産生的土地出讓增值收益,足以抵消遷改産生的費用和使用成本。
雖然遷改城市架空線路有利,但並不能隨意實施。方仍存表示,現有的城市架空高壓線擔負著滿足供電負荷、保障供電品質的任務,如無必要不必遷改。要遷改也需結合城市發展要求和市政建設配套工程,在各方合理的投資框架下進行。(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彭一葦 通訊員 吳松宏 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