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月18日,春節後上班第一天,武漢市委市政府召開加快打造“五個中心”建設現代化大武漢暨優化營商環境大會,動員全市上下扛起“一主引領”重大責任,加快打造全國經濟中心、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國家商貿物流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區域金融中心“五個中心”,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週年。
即日起,本報推出系列報道,聚焦武漢加快打造“五個中心”的新藍圖、新謀劃、新舉措。敬請關注。
人勤春來早,奮鬥正當時。
2月27日上午,武漢市2021年一季度重大項目集中開工,215個項目、3305.4億元投資額,吹響了牛年項目建設的“衝鋒號”。
重大項目建設,是武漢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的“動力源”,實現高品質發展的“主引擎”,穩增長、保發展的“壓艙石”。
從光谷東湖科學城起步區一期建設現場,到東西湖益海嘉裏水稻精深加工項目建設工地……處處可見升騰的氣場、昂揚的鬥志、飽滿的熱情。武漢市加快打造全國經濟中心的序幕,由此拉開。
經濟擴能:瞄準2.4萬億 跑贏“耐力賽”
剛剛過去的2020年,武漢打贏了氣吞山河的抗疫大戰,抵禦了歷年罕見的洪水大汛,經受了艱苦卓絕的疫後大考。
封控時間長、重啟時間晚、疫情影響大……在2020年一季度地區生産總值斷崖式下跌40.5%的情況下,武漢搏殺二季度,單季基本打平;衝刺三季度,強勢轉正;決戰四季度,全年好于預期。2020年,武漢地區生産總值位居全國城市前十。
武漢有信心——經歷疫情淬煉,城市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多年積累的綜合優勢沒有改變,在國家和區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沒有改變,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
武漢有壓力——2020年,蘇州GDP衝上2萬億元規模,成為全國繼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之後,第6個過2萬億元的城市。而成都、杭州、武漢、南京緊隨其後,經濟規模依次相差均在千億元左右,競爭態勢膠著。
武漢有責任——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提出,武漢之於湖北,相當於上海之於長三角,旗幟鮮明支持武漢做大做強,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的龍頭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要落實省委“一主引領”要求,武漢必須全力解決“大而不強”問題,全面提升發展能級和競爭力,加快推動“大武漢”向“強武漢”邁進。
武漢之強,首先要強在經濟總量上。
為打造全國經濟中心,武漢市在《加快打造“五個中心”建設現代化大武漢實施意見(2021—2025)》(以下簡稱《意見》)中提出,要實現經濟總量進一步壯大,在全國城市中爭先進位。
《意見》提出,到2021年,武漢市地區生産總值將達到17600億元,增長12%;2022年19100億元,增長7%左右;2023年20700億元,增長7%左右;2024年22300億元,增長6.5%左右;2025年24000億元,增長6.5%左右。
産業提質:新舊動能加快“接力跑”
武漢之強,要強在産業品質上。
武漢産業體系完備、工業實力雄厚,有“光芯屏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製造和服務、生命健康等9大支柱産業“頂天立地”;有網絡安全、航空航天、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數字創意、氫能等6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崢嶸初現”;還有電磁能、量子信息、超級計算、腦科學和類腦科學、深地深海深空等5大未來産業著眼未來。
經過多年培育,“965”産業梯隊發展思路十分清晰:支柱産業今天“挑大梁”,新興産業明天見成效,未來産業謀劃“先手棋”,三者有機更新、迭代升級、依次發力,才能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增長動力。
武漢産業結構同樣存在産業鏈不夠長、附加值不夠高等突出問題。《意見》提出,建設全國經濟中心,要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加快推進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能級、品質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在支柱産業上,武漢將做大做強9大支柱産業集群,實施三大産業工程: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快基礎技術、關鍵技術和重要産品工程化攻關,增強産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實施産業鏈提升工程,推行“鏈長制”,構建“一鏈一網”,制定“一鏈一策”,提升産業鏈供應鏈安全性、完整性;實施技改提能工程,加速傳統産業轉型升級,促進新興産業與傳統産業融合發展。
在新興産業上,武漢將實施戰略性新興産業倍增計劃。加快長江記憶體基地、國家航天産業基地、國家新能源與智慧網聯汽車基地、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四大國家級産業基地”和大健康産業基地建設,突破性發展網絡安全、航空航天、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數字創意、氫能等6大新興産業。到2025年,五大産業基地産值均超過10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到18%。
在未來産業上,武漢將超前佈局未來産業,聚焦電磁能、量子信息、超級計算、腦科學和類腦科學、深地深海深空等5大未來産業,培育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産業有機更新、迭代升級。到2025年,在未來産業領域培育10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此外,武漢市還將突破性發展數字經濟,建設高速智慧信息網絡、存算一體數據中心、城市物聯感知體系、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5大數字“新基建”,發展“光芯屏端網雲智”7大數字新産業,推進製造業數字化改造、服務業數字化提升、農業數字化轉型3大數字“新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産業集群。武漢立志,用3年時間建成全國數字經濟一線城市,2025年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産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上的重要節點。
輻射拓圈:“城圈群帶”繪出“同心圓”
武漢之強,還要強在輻射帶動上。
煌煌武漢,兩江交匯。如果以江漢交匯形成的南岸嘴為中心、以經濟輻射為半徑畫圓,就可以清晰看到武漢經濟發展的成長年輪。
在市內,“一城”協同發展:以“兩江四岸”為核心的武漢主城區,正在抓緊建設亮點區域,完善核心功能,提升經濟密度,打造現代服務業集聚區;以光谷、車谷、網谷和長江新區為代表的“四副”,則在加快集聚高端要素資源,提升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網絡安全、臨空經濟、航天航運、未來産業等核心功能,成為武漢産業發展的主引擎;以新洲、黃陂、江夏、蔡甸為代表的新城區,一邊加快工業園區轉型升級,推動先進製造業集群發展,一邊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精緻農業、品牌農業、智慧農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和城鎮化建設。
在市際,“一圈”合唱共舞。《意見》提出,打造武漢城市圈升級版,加快武漢城市圈交通軸、産業軸、服務軸、生態軸的互聯互通。
看交通聯通,將提速武漢城市圈大通道和武漢至周邊城市射線高速公路建設,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幹的1小時通勤圈;看産業協作,將以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車谷産業創新大走廊、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武漢新港建設為抓手,完善聯合招商、飛地經濟、園區共建、平臺共享、人才共用、利益共享等機制,推動産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看服務共享,將推動教育、醫療、社保、文化、旅遊等同城化發展;看生態環保,將推動建立長江、漢江、梁子湖等跨區域河湖生態協同治理機制。
在省際,“一群”加速一體化。《意見》提出,將完善長江中游省會城市會商機制,加強與長沙、合肥、南昌等城市的協作互動,合力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
在全國,“一帶”加強聯動發展。《意見》提出,將強化武漢的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地位,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全流域聯動發展,共同將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國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品質發展主力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蔡朝陽 嚴運濤 成熔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