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曾侯乙墓啟動槨室保護修繕工程 在地下躺了2400多年的槨木首次起吊
曾侯乙墓槨室第一根槨木起吊現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趙良英 彭小萍 攝)
“起吊成功!”5月13日12時06分,隨州擂鼓墩古墓群曾侯乙墓槨室,一根長457釐米、寬56釐米、高45釐米的槨木穩穩噹噹落在轉運平板車上,現場掌聲響起。
這是3天前擂鼓墩古墓群曾侯乙墓槨室保護修繕工程正式啟動後,槨室起吊的第一根槨木。這根在地下躺了2400多年的槨木,首次離開地面,將被送到離遺址不遠處的槨木保護修復中心,由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的文物“醫生”開展清理清洗、滴滲加固、胎體修復等保護修復工作。
曾侯乙墓槨室分為東、中、北、西四室,由底板、墻板、蓋板共171根巨型長方梓木壘砌而成,使用成材梓木達379立方米,槨室四週填塞防潮木炭6萬公斤以上。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擂鼓墩發掘曾侯乙墓,出土了以編鐘為代表的1.5萬餘件珍貴文物,被評為“20世紀中國重大考古發現”。
“槨室裏所有的槨木在地下水裏泡了2000多年,出土後出現開裂、變形、糟朽等狀況,病害呈加重趨勢,所以急需進行保護處理。”來自北京聯合大學的考古專家馮小波説,此次曾侯乙墓槨室保護修繕工程,是全方位的保護,要將槨室拆解,對槨木進行保護修復,還將對墓坑進行防滲隔潮處理。槨室拆解後,世人將首次了解2400多年前曾侯乙墓槨室的營造方式。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現場看到,精準測繪槨室、清理防潮木炭、托底起吊槨木等工作緊張有序開展。起吊過程中,因擔心槨木受損,工作人員將其轉移到特製防護板上後,再緩慢起吊。每一步操作都小心謹慎,完成第一根槨木起吊耗時近4個小時。
“雖然有之前河南信陽城陽城址7號漢墓、安徽六安雙墩1號漢墓槨室保護修繕工作經驗,但今天還是很緊張,生怕出現任何意外。”該工程技術負責人、荊州文物保護中心陳華坦言,曾侯乙墓這麼大規模的槨室拆解吊運、保護修繕工作在國內是第一次,技術難度非常大。這次起吊工作準備了一個多月,第一根槨木起吊成功,為後面100多根槨木拆解吊運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據悉,此次保護性修繕工程經費預算4530萬元,工期5年,由荊州文物保護中心負責實施,通過保護修復,恢復墓室完整性,充分展示其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更好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湖北日報記者趙良英、彭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