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入國門”到“上餐桌”,一點一滴盡在掌握 “鄂冷鏈”守護10.7萬噸進口食品“不掉鏈”
“産地:澳大利亞;核酸檢測結果:陰性。”8月23日,在沃爾瑪山姆會員店,武漢消費者小汪拿起一盒“山姆甄選鮮切牛肉”,用微信掃一掃上貼著的“鄂冷鏈”碼,手機上立刻彈出了以上信息。
從進口冷鏈食品進入國門開始,“一點一滴”的行蹤都被牢牢記錄在“鄂冷鏈”碼上。商家掃碼,賣得放心;用戶掃碼,吃得安心;監管人員掃碼,監管盡心。自2020年12月10日以來,湖北省通過運行“鄂冷鏈”平臺,嚴守常態化疫情防控安全關,將10.7萬噸進口冷鏈食品管理得井井有條。
驗碼通行:冷鏈港駐守衛士“很嚴格”
8月23日下午3時30分許,一輛武漢牌照的冷藏廂式貨車緩緩駛近位於鄂州葛店開發區的武漢萬噸華中冷鏈港。物業人員吳正超立刻舉手示意停車:“請到南區消毒再進入進口商品等候查驗區。”
這裡是湖北省最大的冷庫之一,每日冷凍貨物的吞吐量最高可達800噸,是“鄂冷鏈”的重要一環。
司機張歡是安徽六安人,他持48小時內的個人核酸檢測證明和車廂內壁及門把手核酸陰性證明、調撥單等證明文件來到冷鏈港,經消毒、登記、核驗等一系列流程,等待冷鏈港工作人員掃描出庫貨物的“鄂冷鏈”碼。隨後,28.58噸冷凍帶骨帶皮全雞腿帶碼出庫。
冷鏈港負責人吳望鑫介紹,“鄂冷鏈”碼是“鄂冷鏈”平臺給進口冷鏈食品核發的追溯“身份證”。進口冷鏈食品要進入湖北省冷庫,冷庫工作人員要核對産品的海關通關單證(報關單、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核酸檢測證明、預防性消毒證明,確認證件對應的貨品批次、數量、種類無誤之後,貨主登錄“鄂冷鏈”平臺“企業端”,列印出“鄂冷鏈”碼貼在每一個貨物包裝箱上,才能入庫儲存。
走進冷庫園區,只見一溜裝缷月臺,108號月臺上忙碌的消殺、轉運、紀錄等工作人員,均身穿防護服。據介紹,74-140雙號月臺為進口冷鏈食品裝卸專用月臺,另有6個專為進口冷凍蝦設置。走上月臺,只見湖北綠色衛士環境科技公司的4名員工背著消毒桶,對貨物、月臺和運輸“貨板”來回消殺,確保全程“零污染”。負責登記的王師傅,額頭上的劉海被汗水浸濕,她介紹,目前每天可轉運約200噸的進口冷凍食品。
科技護航:10天建成平臺“很靠譜”
一天內,到底有多少進口商品進出?省市場監管局的工作人員輕點滑鼠就能清楚掌握。
登錄“鄂冷鏈”平臺“監管端”,當日流入量、各地賦碼數、入碼數等數據已由系統自動生成柱狀圖和環形圖,一目了然。平臺顯示:當日截至中午12時,湖北省已有146.54噸貨物入碼,發放“鄂冷鏈”碼4348張。
這個功能強大的平臺,誰能想到,竟然是10天建成上線的。在採訪中,省市場監管局科技與信息化處處長申軍透露出這個“秘密”。
2020年11月底,省疫情防控指揮部決定當年底建設上線湖北省進口冷鏈食品追溯平臺(“鄂冷鏈”平臺),助力常態化疫情防控。平臺建設專班人員立足湖北省實際,借鑒其他兄弟省市建設經驗,10個日夜,工作人員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提前實現了“鄂冷鏈”平臺上線運行。12月10日,盒馬鮮生東西湖店的冷庫發出了湖北首張“鄂冷鏈”碼。
“‘鄂冷鏈’平臺能做到科學精準防控,高效、靠譜,離不開全省上下一盤棋,交通、商務、海關等多個部門全力配合。”申軍介紹,以前排查問題進口冷鏈食品,先接收外省的協查傳真通報,再進入冷庫裏一箱一箱地開箱取樣,凍得直哆嗦,費時費力。現在只需要動動手指,輕點滑鼠,就能全程追溯,還能實時監控全省進口冷鏈食品情況和企業概況。
在平臺“監管端”,重點關注企業、入庫報備情況、從業人員信息等數據清晰可查。截至8月24日,全省共有10.7萬噸進口冷鏈食品納入平臺管理,發放396.6萬張“鄂冷鏈”碼,其中7萬多噸已帶碼安全進入了食品生産經營企業和消費者餐桌。平臺的統計分析功能顯示,豬肉及其副産品最受湖北人歡迎,美國、巴西和阿根廷是湖北進口冷鏈食品的主要來源國。
嚴控終端:一盒一碼“很安心”
山姆會員店設有進口冷鏈食品銷售專區,顧客流量較大,且以年輕群體居多。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現場看到,主打高端進口肉類的櫃檯裏,整齊碼放著盒裝或分切後的豬牛羊肉,保鮮膜或盒蓋上都貼有“鄂冷鏈”碼,櫃檯上方擺有該批次肉類的檢疫合格證明、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報告單以及預防性消毒證明。
該店合規部經理楊建英介紹,店裏的進口冷鏈食品實行專區銷售,在冷櫃上方顯著位置公示“三證一碼”信息,銷售的每個最小包裝上都貼有“鄂冷鏈”碼,消費者手機一掃就能追溯食物源頭。
進口冷鏈食品在到店之前的口岸入境和冷庫儲存環節,都要落實核酸檢測和預防性消毒措施。該店參照進口冷鏈食品“六專”要求,做到專區儲存、專用通道、專人管理、專班檢測、專業消殺和專管臺賬。為了最大程度防範風險,目前,該店安排直接接觸冷鏈生鮮的16名工作人員集中定點居住。負責切割的工人説,自己平時和家人的接觸僅限于在集中居住的酒店門口交接換洗衣物,每三天接受一次核酸檢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愛虎 見習記者 汪子軼 通訊員 郭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