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湖北報道: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他以助力社會發展為己任,超越傳統的經濟利益最大化思維,將個人利益、企業經營融入社會整體利益中,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兼顧共贏。十年來,他心懷大愛,扶貧濟困,社會捐資500多萬;新時代,他敢於擔當,轉戰“三農”,帶動農民創下土地每畝增收2000元的佳績,他是貧困戶的貼心人、鄉村振興的開路人、農村致富的帶頭人,他就是宜昌錦城商品砼有限公司董事長、宜昌市商品砼商會會長胡紀升。
腳踏實地 艱苦創業
1981年,20多歲的胡紀升從浙江溫州隻身來到宜昌打拼,他腳踏實地,從做提灰桶工人起步,搬過磚塊、扛過水泥、幹過包工頭,經過20多年的點滴積累和辛苦奮鬥,他從底層工人幹到了宜昌建築商、商品砼生産商和房地産開發商。
2014年,他毅然將自己的事業方向定格在建築行業商品砼生産領域,從此苦心鑽研、傾心經營,于2006年成立宜昌錦城商品砼有限公司。他以身作則,團結帶領商品砼行業抓經營、抓自律,積極履行企業環保主體責任,狠抓封裝、揚塵治理、噪音治理、廢水治理和固體廢棄物治理,努力做到污水零排放,封裝率達百分百。
心懷桑梓 反哺“家鄉”
胡紀升用智慧、勤勞和汗水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財富,但他深知飲水思源、結草銜環的道理。面對這片伴他成長、助他成功的宜昌熱土,他早已將其視作第二故鄉,心懷感恩。“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胡紀升大力響應黨和國家號召,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投身精準扶貧的時代洪流,即使面臨行業虧損也始終堅持扶貧事業和公益事業,持續參加社會捐贈活動。
胡紀升(右)為朱家坪村飲水解困工程捐款
“女兒考大學那年,正是我最落魄的時候,無力供養孩子上大學成了我內心永遠的傷痛。”觸動之下,胡紀升走上了興教助學之路。多年來他積極參加思源助學等愛心民建活動,幫助貧困學子獲得改變命運的機會。他致力於學校基礎設施改善,累計捐贈150余萬用於新建學校塑膠跑道,購置學校圖書、電視、電腦等教學設施設備。
2017年首次家訪結對幫扶對象朱小林時的場景,讓胡紀升永世難忘。一家三代擠在一間逼仄的豬圈屋的閣樓上,年過九旬的祖母躺在床上,花甲之年的老母親因患風濕喪失勞動能力,家中無一樣像樣的傢具,甚至連灶臺都沒有。為了照顧老人,朱小林必須留守家中,靠做零活掙取生活費。面對這一家人的窘迫處境,胡紀升“魚漁相授”,扶貧扶志。很快他發現,因為交通不便,豬、羊、雞等農副産品賣不出去成為朱家亟待解決的最大難題。胡紀升充分利用自身人脈資源,一邊聯繫客戶幫助解決家畜銷路問題,一邊尋思合適的線上銷售路徑。經過兩家人的共同努力,朱家現已蓋起了一座兩層樓的磚混樓房,生活得到極大改善。
轉戰“三農” 致力共贏
“除了慈善公益,我還能為社會做什麼?”“如何實現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高度統一?”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猶如一盞燈塔,為胡紀升指明瞭方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等”,胡紀升由此找到了商品砼行業去産能的出路,那就是到農村去,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中尋找和掌握新的發展機遇。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兼顧共贏則是他轉戰“三農”的初心。
經邀約專家反復走訪、踏勘、分析、商議,胡紀升最終以農村畜禽糞便處理不善污染農村環境問題為突破口,以宜昌有機大米市場空白為契機,確立了“畜禽糞便-農田-糧食-飼料-畜禽-畜禽糞便”有機循環農業的發展思路。“以種定養,以種促養,改變農村人居環境。”
2018年5月,胡紀升投資150萬元在宜昌市夷陵區鴉鵲嶺鎮海雲村,牽頭成立宜昌市原始部落有機農産品專業合作社,以不使用任何化學肥料、化學農藥、化學激素,不造成重金屬污染的有機生産為目標,聯合六、七組53戶村民255畝水田,以全程施用畜禽糞便腐熟沼氣液和有機肥培育種植有機大米。如何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相統一,胡紀升探索實施了“統一購買生産資料、統一病蟲草害防治時間和防治技術、統一調度生産用水、統一收購産品、統一對外行銷”五統一管理辦法,通過土地費、用工費、人工工資等多種形式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貧困戶脫貧。
家畜糞便得到有效解決,農村不再臭氣熏天。四年不使用化學農藥,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面對眼前天藍白鷺飛、稻綠草鴨叫的美麗鄉村和諧畫卷,胡紀升表示下一步還將以一二三産業深入融合為思路,堅定自己的鄉村振興之路。(文 肖克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