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雨水特別多,幸虧挖了溝,水都排走了。”9月8日,十堰市房縣門古寺鎮黃柏溝村,47歲的陳龍在坡地裏給北柴胡除草,旁邊一畝多地的魔芋,枝葉枯黃,“那邊沒起壟,根都被泡爛了。”
北柴胡是房縣特産,國家地理標誌産品。陳龍種了好幾年,一直小打小鬧。“種子品質一般,雜草多,還有根腐病。”今年,他一下子種了37畝,底氣從哪兒來?
“有標準,咱也相當於半個專家啦。”陳龍説,用什麼種子、一畝地種多少、啥時候除草、用藥,標準裏都寫得清清楚楚,再加上市農科院、縣産業發展中心的技術指導,他現在信心十足。
8月,十堰市參與制定的4項省級地方標準獲批發佈,《中藥材北柴胡生産技術規程》是其中之一,另外3項是《中藥材虎杖種子育苗技術規程》《核桃林複合種植技術規程》和《綠松石礦産地質勘查技術要求》。
虎杖也是房縣特産,2016年,“房縣虎杖”被認證為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保護産品。
在房縣紅塔鎮朱家灣村,湖北省三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闢了一塊5畝地的試驗田。遠遠看去,仿佛被一根線劃開,一側比另一側顏色更深、更綠。總經理張仁平介紹,顏色更深的那一側,是種苗種植,淺的一側是塊莖種植。
“塊莖種植,出苗率低,生長有快有慢,田間管理不方便;種苗種植,出芽率近八成,出苗整齊,易於管理。比較起來,種苗種植的畝産量能提升近兩倍。”張仁平説,三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今年計劃發展虎杖種苗基地1000畝,滿足全縣種植需求,並在農戶和專業合作社中推廣育苗移栽種植。
“中藥材是房縣的重要産業,以前存在技術不規範、廣種薄收的問題。有了北柴胡和虎杖這兩個標準,可以不斷提升標準化生産能力和農産品品質安全水準,增強産業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十堰市農科院高級農藝師封海東説。
竹山縣是綠松石主産區。此前,該縣已有《綠松石分級》《綠松石鑒定》等2項國家標準和1項省級地方標準《地理標誌産品竹山綠松石》,《綠松石礦産地質勘查技術要求》填補了品質評價體系的空白,使綠松石産業發展從礦産勘測、開採、分級、鑒定全都有據可依。
《核桃林複合種植技術規程》規定了核桃林複合種植的核桃林分和複合種植植物選擇、複合種植模式及撫育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內容。
“標準就像路上的雙黃線、紅路燈,對整個生産過程起到規範作用。”十堰市市場監管局標準認證管理科科長陳明學介紹,十堰市已參與制定國家標準64項、行業標準60項,省地方標準70項、市地方標準198項,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品質技術支撐。(湖北日報記者戴文輝、通訊員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