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後武當山。(通訊員 彭瑩 攝)
遠眺龍王溝村民宿群。(通訊員 范學鋒 攝)
“漫遊釣魚,飯菜新鮮,過癮!”榮天偉和同事一行9人,11月4日從武漢、深圳、上海等城市,到武當山龍王溝村“師傅的山”精品民宿聚會。原本兩天就離開,因住進後太喜歡,大家決定再享受一晚“慢生活”。
近年來,武當山特區整合特色優勢資源,精心發展民宿,整合紅色文化,文創産品推陳出新,促進“文旅+”融合發展,今年獲評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
精品民宿成新增長極
從武當山景區山門出發,驅車沿著寬約7米的“四好公路”一路向東,20分鐘後至龍王溝村,到達隱匿于群山中的“師傅的山”:八棟庭院,青山環繞,棕墻黛瓦,單坡斜頂順著山體走勢到地,遠觀仿若頭戴斗笠、低頭冥思的仙風道骨老者。
“仁者樂山,意謂來客都是仁人志士;來客皆可稱‘師傅’,所以取此名。”“師傅的山”銷售經理饒衛衛介紹,開業至今一直火爆,節假日基本滿房,遊客大多以親子家庭、休閒、同學聚會為主,都是奔著悠閒寧靜的鄉村“慢生活”而來。
“師傅的山”由武當山引進知名民宿運營品牌共同打造,集旅遊康養、休閒體驗、培訓研學等於一體,今年8月開門迎客。而3年前,龍王溝村還是一個基礎設施滯後、道路破敗難行、人口不斷流失的貧困村。
近年來,武當山推進全域旅遊“二次創業”,通過集中整治村容環境,提檔升級鄉村公路,發展鄉村旅遊和觀光農業,實現農村變景區、農民變工人、農房變民宿,民宿經濟正成為景區發展新增長極。
龍王溝村委會主任胡義清介紹,“師傅的山”産權屬村集體所有,除為村集體年增收120萬元以上,還吸納近20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村裏126戶村民,80余戶房子已出租,每戶房屋年增收1萬多元,同時在家門口務工,年收入4萬多元。
截至目前,武當山特區已建成運營“師傅的山”、驛雲·元和美宿、道隱山居等精品民宿66家、床位1200余張,在建、待建50余家。
紅色文化映武當
“紅軍是工農貧農的軍隊!”11月6日上午,太子坡東道院照壁上的標語,吸引遊客不時駐足觀看。這是紅三軍第八師轉戰武當山時留下的。“第一次接觸武當山的紅色歷史實物,很貼近生活。”來自孝感的遊客曹小崗説。
賀龍曾開闢以武當山為中心的鄂西北革命根據地,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等主力紅軍也曾轉戰到此。
今年以來,武當山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在景區大門口、太子坡、烏鴉嶺等沿線,設置紅色旅遊服務中心、紅色驛站、紅色餐廳等,讓革命文物成為生動的黨史學習教育教材。
“在遊玩中體驗紅色革命歷史,印象深刻。”今年國慶期間,十堰遊客程先生參觀完武當山“紅色驛站”後説。
程先生點讚的“紅色驛站”位於武當山太子坡景區停車場,是精心打造的一處集遊客休息與紅色主題教育于一體的木屋長廊。遊客候車休息的同時,通過一段段文字、一張張圖片,就能了解武當山地區第一位共産黨員、第一個黨小組、第一個黨支部、第一份黨報、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的史料。
在紫霄宮,以紅三軍司令部遺址等實物、實景、實例、實事為載體創辦的展覽館,成為紅色研學基地。今年7月1日,“鄂西北革命根據地”紅三軍紅色旅遊線路之一的景區南岩紅軍食堂對外開放,真實還原紅軍當年艱苦的生活環境。紅軍食堂內,隨處可見賀龍、鄧中夏、賀炳炎等革命先輩的圖片和紅色標語。“讓大家在用餐時重溫歷史,感受武當山紅色文化氛圍。”紅軍食堂開辦者肖弘楊説。
文創産品層出不窮
可以吃的“武當山金頂”——今年9月,武當山推出“金頂”雪糕,引得遊客紛紛曬圈。
“金頂”雪糕創意源於武當山金殿,外包裝以藍色系為主,配武當創意插畫——“金頂拂曉”,線條勾畫細緻精美,盡顯國潮風尚。雪糕造型為群山之巔的武當金頂,金殿兩邊站立兩隻仙鶴,為金頂展翼,武當祥雲上刻“福壽康寧”。如此神仙顏值的文創雪糕,不僅清涼美味,也寄託著吉祥如意的美好願景。
來時看美景,走時帶牽掛。金頂拂曉手機殼、魚躍龍門陶瓷杯、道法自然漁夫帽……武當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已開發食品、祈福、穿戴、商務辦公等6大類55個單品,線上線下同步銷售。
上月28日,武當文化“鐵粉”重慶遊客楊蘭再次到武當山遊玩,在秀華道源服飾又訂了2件國風羊絨大衣和1件棉服。
秀華道源服飾創始人閔秀華介紹,和楊蘭結緣是10年前,楊蘭遊玩武當山後,逛到店裏買了武當文化元素衣服,後來基本每年來武當山三四次,不僅自己買、定制,還帶動朋友買,給自己帶來好幾百位客人。目前,閔秀華的公司已有員工60余人,年銷售額1000多萬元。
武當山文化和旅遊局局長費利民介紹,近年來,該區開發出20余類100多個品種,武當太極服、葫蘆烙畫擺件、盤扣繡花等優秀文創産品,成為遊客離開武當山必帶的“武當伴手禮”。(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許應鋒 通訊員 馮開春 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