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館歷時8年籌建正式開放 “長大了”的湖北省博物館好親近
喬遷新居的曾侯乙編鐘,吸引不少觀眾拍照留念。(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宇欣 攝)
12月21日,歷時8年籌備、建設的湖北省博物館三期新館,正式向公眾開放。
全面建成後的湖北省博物館總用地面積8.5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1.4萬平方米,其中展覽面積3.6萬平方米,居全國博物館前列。相比此前的館舍面積不足5萬平方米、展覽面積1.2萬平方米,省博物館面積不止翻一番。展陳文物從約1萬件增加到目前的2.5萬件以上。
追隨湖北省博物館尤其是曾侯乙編鐘40餘年的志願者胡昇驚喜地説,“‘長大了’的博物館,更大氣更豐富了。”他稱,1978年初見曾侯乙編鐘時,它待在博物館二樓一個廊道,曲尺形編鐘擺不下,只展出了其中一排,之後又經歷幾次搬家。此次,曾侯乙編鐘搬進恒溫恒濕寬敞玻璃房,樓上樓下貫通,新增二十八星宿穹頂,更凸顯國之重器、禮樂文明的恢弘。越王勾踐劍則單獨“住”進一間約400平方米的展廳,更是氣度不凡。
記者現場看到,這兩件國寶,吸引絡繹不絕的參觀者拍照。來自山西的文博愛好者馬先生參觀了《楚國八百年展》,領略了荊楚文化魅力,“真是琳琅滿目,計劃的三個小時只能粗線條看下,有機會再來細品。”
“長大了”的省博,離觀眾更近了。策展人魏冕特意在開放首日到展廳蒐集觀眾反饋。她發現,定位藝術展的《梁莊王珍藏——鄭和時代的瑰寶》,以年輕觀眾居多,大家看得很認真,在互動展項前體驗,沉浸式融入展覽氛圍。家住東湖邊的丁有光老人,曾無數次踏進省博,這次他明顯感覺“跟文物更近了”,隔著低反射玻璃展櫃,器物紋飾、銘文看得一清二楚。
“長大了”的省博,更加充滿活力。當天,館方開放的6000個名額預約一空,不少觀眾租借語音導覽機,戴上AR眼鏡,選擇適合自己的導覽版本,開啟奇幻之旅。展廳大量使用的數字展陳手段,讓靜態文物活起來。“動起來”的車馬出行圖、鹽倉漆畫,栩栩如生,還原了楚人的衣食住行。
持續升溫的“博物館熱”,折射著越來越強的文化自信。館長方勤説,走過68年的湖北省博物館,和600歲故宮等博物館相比,還很年輕,仍在不斷“長大”。全面上新的省博,將以更積極、開放、親民的姿態,呈見荊楚文化之美、傳承長江文明之魂,努力成為公眾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湖北日報記者 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