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湖北消息:一支鉤針、一團毛線,經武漢非物質文化遺産毛線鉤編技藝第四代傳人凃潔一番行雲流水的操作後,栩栩如生的“祥雲”從手中誕生。近日,武漢商學院以“民俗文化與武漢非遺鉤編技藝”為主題的國學小課在該校校史館正式開講,同學們在指尖的勾勒變化中感受著傳統鉤編技藝的妙趣匠心與生動氣韻。
凃潔(左)對學生進行指導 供圖 武漢商學院
歲月無聲,一針一線蘊藏巧藝智慧;一鉤一轉,牽引文化氣韻。現場,凃潔給大家傳授鉤編“祥雲”的基本針法。一團毛線,在主講人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鉤針挑起毛線,隨著手指的靈巧翻動、變化,一朵惟妙惟肖的“祥雲”呈現在眼前。整個過程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據凃潔介紹,編織技藝起源很早,甚至先於文字而出現。在原始社會,人類利用樹葉和獸皮來蔽體,在漁牧生活中結網捕魚,這些都是編織技藝的起源。人類將編織技藝不斷發揚光大,不僅充分利用動植物等天然纖維,編織出生活用品,更研發出多種化學纖維、礦物纖維,使人類生活更加舒適便利。編織的歷史,可稱得上是一部人類文明與科技的發展史。
學生在體驗毛線鉤編技藝 供圖 武漢商學院
鉤編技藝也吸引了不少男生參加。武漢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大一學生雷遠雙就是其中之一。雷遠雙説:“我從小就對詩歌和傳統文化感興趣,這次能體驗傳統技藝,我覺得特別有意思。”商務英語專業的王潔行針運線十分熟練:“我以前編織過手環,聽説有非遺鉤編的體驗課程,馬上就報名了。”對於非遺課堂,王潔並不陌生:“我還製作過楚香與家人分享。”
該校大一學生葉梓用“十分精巧”形容這項技藝。“傳統鉤編需要把針和線的力度、節奏都配合得很好,操作起來有一定難度。”體驗結束後,葉梓對傳統手工藝人的匠心精神更加敬佩。
學生展示自己的編織作品 供圖 武漢商學院
據了解,從2017年起,武漢商學院開設國學小課,通過文化講述與技藝操作相結合,打造茶道、剪紙、楚菜、古琴、書法等非遺課堂,深受學生的歡迎。(文 詹燚 張茂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