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將知識産權服務到企業心坎上 武漢加速構建科技創新“司法屏障”
4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佈,武漢知識産權審判庭審理的光迅科技訴仕佳公司專利申請權糾紛案入選2021年度“中國法院50件典型知識産權案例”,這意味著武漢知識産權審判工作正在加速駛入快車道。
把科技創新“關鍵變數”轉化為高品質發展“最大增量”,離不開優良法治環境的護航保障。近年來,武漢知識産權審判庭全力釋放加乘效應,為湖北加速形成科技核心競爭力保駕護航。
國字號平臺建設按下快進鍵
一組數據令人側目:2021年湖北省專利授權總量155169件,同比增長40.93%。每萬人有效專利擁有量16.09件,同比增29.65%,創6年新高。
“保護知識産權就是保護創新。”早在2017年,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復同意,在武漢中院內設成立武漢知識産權審判庭,跨區域管轄全省專利、技術秘密、計算機軟體、植物新品種等技術類案件,成為全國首批、中部首家跨行政區域管轄技術類案件的專門審判機構。
武漢知識産權審判庭設立後,積極構建知識産權司法保護的四梁八柱,為各類知識産權創造、運用活動提供全方位的保護,全面提升審判質效。
近三年,審判庭共受理各類知識産權案件24779件,審結24310件,其中專利技術類案件1965件,審理的多起專利權糾紛案件入選最高人民法院典型案例。2018年被授予“全國法院知識産權審判工作先進集體”稱號;推進知識産權民事、行政和刑事審判“三合一”改革,審判庭相關成果入選國家發改委“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百佳案例”、國務院辦公廳“第二批支持創新相關改革舉措推廣清單”,成為在全國推廣的4項知識産權司法保護舉措之一。審判庭還勤練內功,強化人員培訓和理論研究,先後被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為“全國知識産權司法保護調研基地”,被國家知識産權局確定為“全國專利保護重點聯繫基地”。
建設國際國內知識産權訴訟“優選地”
2013年,國家知識産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湖北中心落戶武漢。目前,這裡已匯聚各領域的專利審查員1800多人。
“專利糾紛涉及建築機械、積體電路、通信傳輸、生物醫藥等幾十個不同門類的專業知識,法庭如何快速而精準地裁判技術性爭議?”除了提升自身知識結構,儲備跨學科人才,武漢知識産權審判庭還積極推進專家陪審、專家證人、技術調查官、技術諮詢和委託鑒定“五位一體”的技術事實查明體系建設。
2017年,審判庭與專利審查協作湖北中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審查協作中心審查員中擇優選任專家陪審員或技術調查官,借助“外腦”提升裁判準確性。
光迅科技,中國光電子器件龍頭企業。2017年,該公司研發人員周某在勞動合同未到期的情況下,突然跳槽到外地的仕佳公司。不到半年,仕佳公司便提交了一種陳列波導光柵領域的發明專利申請。光迅科技認為,該專利申請與周某在公司任職期間參與研發的技術成果雷同,起訴主張該專利申請權應歸己方所有。
案件分配到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並擁有專利代理人資格的周書博法官手上。審判庭邀請專家陪審員、審查協作中心光電部三室主任薛松等一同組成合議庭。對兩份技術方案進行全面分析後,合議庭認定二者具有高度的關聯性,判決專利申請權歸屬光迅科技。
近年來,小米、鬥魚,三星、米其林、微軟、西門子等公司相繼在武漢提起知識産權維權訴訟,多家跨國公司對審判庭的專業水準給予肯定。
對標一流優化科創營商環境
“‘貓人’作為馳名商標,屢遭不法商家‘傍名牌’”。武漢貓人云商公司負責人説,“想維權,又怕進入訴訟程式後,對公司聲譽不利,希望找到一個小成本、高效率的維權方法。”
“糾紛調解又快又好。”審判庭攜手武漢知識産權保護中心、中國武漢知識産權快速維權中心等機構,積極推進知識産權爭議訴前調解工作,為權利人提供更為便捷、有效的爭議解決方式。2020年來,兩級法院通過訴前調解化解各類知識産權爭議3700余件,包括貓人公司在內的多家企業成為“快速維權”模式的受益者。
“我們的産品要面向國際市場,但在海外知識産權佈局、全球供應鏈安全保障方面的工作還要加快,亟待法律支持。”嵐圖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等紛紛對法院主動溝通交流知識産權風險防範知識點讚。
“要站在高地看遠方,將知識産權服務到企業的心坎上。”武漢知識産權審判庭庭長尹為表示,下一步,審判庭將不斷探索,充分展現強大的“智力支撐”和“保護優勢”,實現知識産權對科技成果的“轉化加乘”,為湖北科技強省建設再添新動能。(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暢 通訊員 王田甜 趙千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