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體重減五成,感知力提升十倍——鄂産“蜘蛛俠”為橋梁“把脈問診”
技術人員正在遙控“蜘蛛俠”。
5月7日上午,艷陽高照,微風和煦。武漢白沙洲長江大橋的斜拉索上,一隻黑色的“蜘蛛俠”正緩緩向前攀爬。
原來,這是中鐵大橋局橋梁科學研究院(簡稱橋科院)研製的新一代橋梁檢測機器人“探索者6”,正在對白沙洲大橋的斜拉索進行“體檢”。與它的“前輩”相比,“探索者6”裝上了時下更多時髦的新技術,“視力”達到毫米級,還能感應鋼索內部的損傷情況,但體重卻減了五成,更加輕靈能幹了。
“蜘蛛俠”體態輕盈
黑色的金屬外殼包裹著綠色的線圈,並伸出四隻黑色爪臂。“探索者6”看起來酷似一隻“黑蜘蛛”,因此橋科院的技術人員給它起了一個外號叫“蜘蛛俠”。
跟動若脫兔的蜘蛛一樣,這只“蜘蛛俠”在陡峭的斜拉索上行走自如,為斜拉索做“CT”:看看身上有無裂紋、身內有無損傷。
不到15分鐘,“探索者6”就在300米的拉索上跑了一個來回,並實時傳回大量“體檢”的數據。
遙控“蜘蛛俠”的技術員李力説,“蜘蛛俠”的四隻爪上有四個高清攝像頭,一邊爬一邊進行360度高清拍照。同時,“蜘蛛俠”身上的綠色線圈通過産生的磁場,來感應拉索內部是否銹蝕。
“探索者6”是橋梁檢測機器人的第六代産品。與“前輩”相比,它的能力提升是全方位的:“身體”改用高強碳纖維構件;“眼睛”採用最先進的CCD技術和工業攝像鏡頭,在高速爬行中也能“看得清”毫米級的裂紋;“身軀”內安裝的電磁探傷無損檢測系統,對拉索內部鋼絲銹蝕的感知靈敏度提升了10倍。
橋科院橋梁健康監測中心副主任江淦介紹,“探索者6”與上一代相比,體重從60公斤下降至30公斤,體態變得輕盈,行動更利索,從而提高了檢測效率。
顯能全國百餘座大橋
“蜘蛛俠”為何爬上白沙洲大橋?
據介紹,白沙洲大橋通車22年了,正進入病害發生期。江淦説,“體檢”能夠及時發現潛在的小病害,及時解決後能延長大橋“壽命”。
在斜拉索橋梁結構中,主塔相當於人的上半身,斜拉索相當於背部軀體骨架,橋墩則相當於人的腿部。“以前檢測斜拉索要挂設吊籃,一天只能檢測4根索,不僅不安全、影響正常交通,還無法檢測索內損傷。”江淦介紹,“用上最新一代機器人,四天就完成全橋196根斜拉索的檢測。”根據計劃,在完成白沙洲大橋的檢測後,技術團隊將根據武漢城運公司安排,前往武漢長江二橋進行檢修。
江淦回憶,十年前,隨著國內索橋的增加,橋科院敏銳地意識到這些橋梁的健康監測將成為潛在的市場機遇。2012年,他們率先發明瞭我國第一代橋梁檢測機器人。
隨著我國越來越重視大型橋梁的養護,橋梁養護市場日益擴大。10年來,系列“探索者”機器人走南闖北,先後服務百餘座跨江跨海大橋,並在此間不斷升級。至今,橋科院已獲得7項專利授權和3項軟體著作權,2019年經專家組鑒定,“探索者”機器人達到國際領先水準,並先後登上央視《超級工程》《新聞直播間》等節目。
“‘探索者6’集成了先進的步進驅動系統、視頻系統、雷達系統、測速系統、陀螺防翻轉系統,實現了全時六驅、爬升返回、自動導航、定向定位、遠程遙控,確保了機器人高空檢測的準確性及安全性。”説起“探索者6”,江淦很是自豪。
“未來,我們還要把機器人做得更小、靈敏度更高,並且能夠抗風抗雨!”江淦説。(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祎 通訊員 付麗 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