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首屆非遺時裝秀在武漢國際會展中心舉行,這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非遺宣傳展示湖北主會場的重要活動之一。(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宇欣 實習生 孫軼凡 攝)
公安牛肉三鮮香噴噴,漢繡飛針走線描古今,襄陽程河柳編巧織萬物……5月31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非遺宣傳展示湖北主會場——湖北非遺産品優惠展銷季暨首屆非遺時裝秀在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序幕。這場年度非遺文化盛會將持續至6月4日。
81歲的湖北評書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何祚歡,來到開幕式現場,帶來評書《美人店裏蝴蝶面》。武漢的四時景象、往事煙雲在他的講述中躍然眼前。“老藝術家的功夫,不服不行。”觀眾們輕輕議論,拿起手機拍下何老的精彩影像。“我是傳承人啊,今天是非遺的活動,我要做點事,我要出力!”何老説道:“現在國家很重視非遺的傳承,有很多工作需要落到實處,讓人民群眾真正接受非遺,讓非遺真切走進生活。”
首屆“錦繡中華 楚楚動人”非遺時裝秀在開幕式上最為吸睛。當秀麗高挑的模特身著非遺服飾亮相時,鎖定所有觀眾的目光和手機鏡頭。
晨星是武漢一位上班族,“今天正好輪休,來看非遺展。”她舉著剛剛買到手的糖塑,來到五峰竹編的攤位前。五峰精細竹編宜昌市級傳承人胡長心迎了上去,遞給她一枚竹編的平安扣,“這個挂在車上保平安。”“古樸又輕巧,寓意還好,我要買兩個送朋友。”晨星説。
胡長心告訴記者,在縣裏支持下,他長駐在五峰柴埠溪景區,“遊客們很喜歡我的竹編工藝品。”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主題為“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湖北非遺産品優惠展銷活動按特色食品、手工制茶、傳統釀造、挑補織繡、手工工藝、傳統醫藥6個類別設22個特裝展位,以貼近生活的産品,為公眾打開非遺體驗的路徑。
開幕式上發佈了全省非遺保護髮展總體情況。目前,湖北省已建立起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端午節、剪紙、皮影戲、京劇4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45個、省級項目60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13個,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02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787人,全省各地共建立50多個非遺就業工坊、130多個非遺傳承發展基地,基本實現非遺保護的制度化、體系化與工作常態化。
省文化和旅遊廳負責人介紹,湖北非遺項目相關産業已成為文旅融合的新亮點、文旅發展的新名片。湖北省列入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所涉及的企業共441家。2021年,全省非遺相關企業營收總計243.28億元,主要為中藥製作技藝、酒類傳統釀造技藝、茶葉製作技藝等項目。另外,全省共有出口創匯非遺企業15家,2021年度出口創匯合計6381萬美元。(湖北日報記者王晶、通訊員袁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