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彰顯屈原“求索”精神的大合唱。新華網發 陳波 攝
新華網武漢6月5日電(劉兆奎、陳波)6月4日,為期3天的湖北省宜昌市端午·非遺趕集會,在點軍區閉幕。這場古老文化習俗與現代精彩生活相連接的非遺盛典吸引了絡繹不絕的趕集遊客。
站在“宜昌記憶館”三峽縴夫的雕塑旁,雄渾的峽江號子會自動響起,接著傳來一陣陣的吆喝聲“來碗涼蝦喲!”“來杯長盛川青磚茶喲”……百年古法研製的謙泰吉白酒、橡子豆腐、木姜子醬等食品的香味也撲面而來……
圖為遊客品嘗非遺美食“久妹豆腐乳”。新華網發 陳波 攝
歷經20年的辛苦收集、128幅屈原故里端午習俗的照片,在趕集會上展現。宜昌市群藝館副館長黃貞進介紹,有兩張照片尤為珍貴。一是1975年拍攝的“清烈公祠”照片。“清烈公祠”是宋元豐三年(西元1080年)宋神宗尊封屈原為“清烈公”而來。後因葛洲壩水利工程興建,“清烈公祠”遷建才改稱為“屈原祠”。二是2005年拍攝的“塗抹雄黃酒的孩童”照片,記錄了樂平裏端午辟邪的習俗。這張照片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介中國端午節的唯一配圖照片。
圖為端午塗抹雄黃酒的孩童。新華網發 肖萱安 攝
趕集會把非遺與現代生活緊密相連。這次登臺亮相的陳家珍,88歲,是興山民歌三音歌的國家級傳承人,曾在2007年獲得文化部頒發的“全國群眾文化群星獎”金獎,陳家珍老太太身板筆挺,唱腔清越。67歲的李從海是“枝江民間吹打樂”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他説,“枝江吹打樂”有250多個曲牌,節奏變化多端,以別具一格的走動演唱為主。當地每逢婚喪嫁娶,便少不了吹打樂。經多年傳承,枝江民間吹打樂已發展到3000多人,走進了校園、工廠和機關。
“興山民歌”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家珍(中)與《長陽山歌》傳承人王愛兵(右)王靜演出間隙合影。新華網發 陳波 攝
趕集會上,遊客看到宜昌的許多非遺産品轉換成為旅遊商品,連連稱讚。宜昌是“先蠶娘娘”嫘祖的誕生地,紡織類的非遺産品在市場轉換中呈現獨特之處。屈原出生地樂平裏的三閭刺繡,其刺繡手法有挑花、課花、鬥花、掇花、平繡等,其歷史流傳的針法多達100多種。
圖為木姜子醬在非遺集市熱銷。新華網發 陳波 攝
這次趕集會由宜昌市文化和旅遊局、點軍區人民政府主辦。宜昌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陳襄陽説,這次活動展示了全市100多項非遺代表項目,有展演、展覽、市集、體驗等形式。
據統計,為期3天的趕集會遊客達3.6萬人,成交非遺商品3600多件,成交金額10萬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