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的鄉居。
山水形勝,民俗獨特,傳説動人,深山裏的村落,或有其一二,或兼而有之,這正是開展鄉村旅遊的優勢所在。
武陵山深處的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採花鄉栗子坪村,是旅遊名村,少數民族特色村。全村土家族村民佔98%,300戶左右人家,至今完好保存著173棟土家族木板房。這裡,森林覆蓋率近九成。住民居,看山水,吃土菜,40多戶農家樂讓人流連忘返。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近日深入栗子坪村民家中走訪觀察,與兩任村支書和多位村民細細交談,感受這個山村的與眾不同。
140把掃帚發下去,遠不止清潔了家園
因穿村的省道提升為國道,2010年,栗子坪村在鄉村旅遊方面已有所起步。遊客來了,帶來一些外面的信息,有的客人講,哪的道路可以席地而坐,哪玩幾天鞋子都不用擦。時任村支書何克廷聽在耳裏,記在心中,眼睛一掃就比較出了本村與外地的差距:自然風光很不錯,屋裏頭也還可以,但房前屋後臟亂差——豬子雞子滿地跑,酒瓶子隨手扔,塑膠袋子任風吹。
山裏人家,男主外女主內,要搞好清潔,得把婦女動員起來。2015年“三八”節,何克廷主持召開全村婦女大會,會前買了100把掃帚,準備發給大家做動員之用。不想,有140名婦女到會,村裏次日趕緊買了40把掃帚補發。年終挨家挨戶檢查,評出了80多戶清潔家園,授匾表彰。到今天,還可看到有的人家外墻上,藍色門牌旁邊,有一塊略小于雜誌封面的紅色“清潔家園”牌匾。
有的黨員戶沒有評上清潔家園,何克廷又想了一招,請人把全村所有黨員的房前屋後拍成錄影,在黨員大會上完整播放。何克廷會上講,今天請大家看錄影,既不批評也不表揚,自己看自己想,“都是黨員,又是鄉親,一比較高下立現,臉上挂不住啊!臟亂差的黨員家裏沒幾天就變了樣。”
這場有聲有色的清潔家園行動感染了所有村民,從勤掃地還延伸到倡導各家各戶種花種草,有條件的木板屋家庭按規範改造成農家樂,以及村裏自創的農家樂接待口訣,如:
三個一:(客人來了)一張笑臉,一杯熱茶,一句好話;
三看一摸:(經得起客人)看清潔衛生,看廚房,看衛生間,摸桌子(不能有油垢)。
2016年,村民代表大會大幅度補充完善了多年前的文明公約,304位當家人簽字認可。其中一些條款,就是清潔家園行動的條款化。如:房前種花不低於三種;要養成良好的衛生和生活習慣,注意個人衛生和食品衛生,堅持勤洗衣被、勤曬被子,勤換洗臉巾和洗澡巾,要有洗漱用具。有一些條款,則上升到了文化保護的高度:保護傳統村落,保持村內溝、路原狀,不填堰塘和老水井;保護傳統的古建民居木板屋;保護各種古樹及稀有的植物;嚴禁亂採藥材、花草、石頭,嚴禁亂挖樹蔸、土壤,嚴禁亂砍林木、雜竹。
一本村志編起來,不僅僅記錄了歷史
問聲歌師幾多歌,
山歌硬比牛毛多,
唱了三年六個月,
歌師喉嚨都唱破,
才唱一個牛耳朵。
此為“五句詞”,類似的情歌、山歌、採茶歌,共收錄250多首,都是栗子坪的村民演唱後記錄下來的。
鐵匠、篾匠、木匠、棕匠、漆匠、榨匠、彈匠、閹豬佬、瓦匠、石匠、殺豬佬,各行各業後面,列有一排人名,共80多人,均是栗子坪能工巧匠。
翻看武漢大學出版社2018年出版,本村鄉賢王勳堯老先生主編的近30萬字的《栗子坪村志》,如同徜徉在栗子坪的山水間,和村民拉著家常講著過去。山、峰、坪、嶺、寨、坡、埫,各不相同,各有傳説。全村70多個姓氏中,有一半姓氏延續著十代到幾十代的譜序。
村落建置、自然地理、人口變遷、基礎設施、農村經濟、鄉村旅遊、村級組織、教育、醫療衛生、村民生活、方言藝文、人物等十二個方面的記述,足足一部栗子坪的百科全書。
編撰者述,兩擬綱目,三易其稿,歷時三年,辛勤採集,大小座談會開了80多場,對上了年紀了解村史的老人一訪再訪。以時為經,橫排豎寫,除傳説與故事外,有精準時間的人事物跨度為67年。
“這是我們留給後人的信物,也是遠方客人深入了解栗子坪的紙面博物館。”現任村支書馮美鋒介紹,作為五峰的第一本村志,其史料價值和文化意義,得到各方好評。幾百首(個)山民歌、民間傳説、地理故事的傳唱者講述者,不少已經作古,村志編寫也是一次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搶救,不少村民讀了村志,增強了作為栗子坪村民的自豪感。
有著濃郁土家族生活氣息的村歌《歡迎你來栗子坪》,也被評為宜昌市優秀村歌。
昨天的歷史,今天的創造,積澱下來便是文化。行走在栗子坪村,看不到大拆大建,也沒有陣陣喧囂。村民與遊人,山水與家園,都自然安靜地融合在一起。(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長松 通訊員 王登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