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岳石洪村桃花溪邊的花溪酒店,良好的自然環境吸引遊人來此打卡。(通訊員 胡戰軍 攝)
岳石洪村門樓。(通訊員 胡戰軍 攝)
入夏,鄂城區汀祖鎮岳石洪村綠意蔥蘢。作為該村的文旅産業綜合體項目之一,投資400余萬元、歷經4個多月建設的伊甸元文化園率先亮相。
“這裡以瑜伽練習與培訓為主,融合禪舞教學和茶藝展示。”從南昌西山梅嶺之麓到鄂東南幕阜山脈,川妹子何沐熹把她的文化園從南昌安義古村搬到了岳石洪村。“環境好,基礎全,民風醇。”落戶過程順利舒心,何沐熹和她的合夥人對産業前景信心十足,
12個文旅産業項目建設正酣
2022年2月,岳石洪村文旅産業綜合體集中簽約,省內外12個文旅産業項目扎堆開工,總投資逾1.3億元。緊隨伊甸元文化園之後,木溪咖啡館、抹翠茶坊、快樂老家民宿、東山書院等將於下半年建成營業。
“鄉村代表一種與自然融合的生活方式。”木溪咖啡總經理劉潔來自黃石,在黃石有兩家咖啡店,擁有穩定客源。為何將第三家店開到人流量遠不及城區的小村?她説,農村項目具備更多的藝術性、故事性和多面性,可滿足市民週末、小長假出行需求,具備露營、團建、戶外趴等多種場景,符合如今人們對微度假、鄉村生活體驗的嚮往。
“隨著更多市場主體進駐,岳石洪村的千年人文底蘊正被激活。”世界華人書法家協會秘書長張炳坤是岳石洪村人,書法作品頗受藏家青睞。“從北京回到家鄉,希望能把國粹帶回來,為家鄉培養一批書法人才。”他説。
灼灼夏日中,村內項目建設正酣:懷玉山居、奕宇民宿打造精品高端民宿;珈園青旅定位自助遊服務;抹翠茶坊,融合周邊茶廠加工生産、管理和研學旅遊;鄉村記憶農耕文化研學基地,集農耕文化展覽、體驗、農業旅遊觀光為一體;蘭萍芳廚坊,助力岳石洪打造屬於自己的餐飲品牌;創客中心,為創客們提供一個回歸自然、尋找創作靈感的絕佳場地……
“一個企業的能量是有限的,但多個市場主體扎堆則有放大效應。”鄉村記憶農耕文化研學基地負責人張軼是位“80後”返鄉青年,他説:“各項目業主因岳石洪村結緣,或是本村老鄉,或是異地朋友,抱團投資更有發展後勁。”
重構鄉村産業生態系統
“每個項目都有不同業主,每個業態都有不同業務,各個業主都是各自領域的專業人才,自帶流量聚到一起,就可拓展發展空間。”鄂城區區長夏鑫介紹,岳石洪村曾是遠近聞名的“礦冶大戶”,歷經十年生態涵養變身美麗山村,而後引進市場主體盤活資源,讓這個百餘人留守的小村終於迎來文旅項目建設熱火朝天的場景。
2019年,鄂城區引進百村集團,在岳石洪村編制完成多規合一的村莊規劃,制定綠色發展再“挖礦”策略。村集體以土地、廢棄廠房學校等要素入股,與百村集團聯手建設美麗鄉村。
“做好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我們還與村民做朋友,鼓勵他們回鄉建設,吸引更多的鄉村合夥人。”2021年,岳石洪村入選自然資源部優秀村莊規劃案例,並獲評“湖北旅遊名村”。百村集團以激發內生動力、村莊持續發展為目標,從做好頂層設計、盤活土地資源著手,按夯實産業基礎、凸顯空間價值的路徑,探索村企合作可複製可推廣的“岳石洪村模式”。
“關鍵在於抓住了‘人’的因素,一起步即明確為了廣大村民而幹,歡迎返鄉能人來幹,聯合村集體共建。”百村集團董事長余元兵認為,多主體共享機遇的思路,將重構完整的鄉村産業生態,培育鄉村造血功能,具有普遍借鑒意義。
從“賣風景”到“賣生活”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第十六條提出“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明確要“實施鄉村休閒旅遊提升計劃”。其釋放出的“提質、升級進而接受多元化市場需求考驗”的信號,岳石洪村正在進行的文旅綜合體建設十分契合。
“疫情衝擊下,消費者聚焦點逐漸轉移到‘生態、健康、文化’上,追尋‘本土化、個性化、場景化’的體驗。”何沐熹説,我們的綜合體深挖本地要素,嘗試跨界融合,以期滿足人們遠離城市喧囂、追求精神世界滿足、享受美好假日的全新生活方式。
“變‘賣風景’為‘賣生活’,景區的最終形態是異地生活方式構建者。”余元兵介紹,鄉村生長方式經歷了從“傳統鄉村”到“多元鄉村”、“觀光遊覽”到“度假休閒”、“打造旅遊”向“社區營造”的轉變,岳石洪村正在構建的宜産宜居的田園生活景象也與當前市場需求不謀而合。“一系列涵蓋多類旅遊要素的産業主體入駐,將打造出關聯的生態氛圍;多領域的融合,將勞作變體驗、將農房變客房、將礦區變景區、將鄉村變公園。”
鄉村新生活方式吸引更多“合夥人”和“新村民”的入駐,如何用制度優勢留住更多的鄉村發展機遇?對此,鄂城區各級職能部門表示,還需在體制機制、人才、資金等方面深化改革,提高村莊經營的要素保障能力,同時推動“合夥人”們建立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組織治理結構,建立規範化的運營、決策流程,完善集體資産監督管理政策,確保各方共擔風險、合理分配收益。(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勁松 通訊員 曹彥)